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炫酷登场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09 09:07:36
浏览

 
 
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炫酷登场  
 

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炫酷登场

资划所供图

21年,他们抢救性收集了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图件和资料,并利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创新性技术进行时空整合,创建了我国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这些工作如果完全依靠人工流程,数百年时间也难以完成。

4月6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资划所)牵头,联合12家专业科研院所共同完成的中国高精度数字土壤,宣布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TB级数量、多要素、100米精度、40年跨度

“数字土壤”就是数字化的土壤,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模拟和重现土壤类型、土壤养分等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高精度数字土壤能直观、精细展现土壤资源与质量状况,为农业、环境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1999年以来,中国高精度数字土壤的工作得到了6个国家项目的支持。

根据此前中国农学会组织的成果评价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张维理介绍, 这是因为“中国国土面积大,分区类型多,气候类型多,土壤类型多。我们在大数据时空整合和表达中要解决各种类型问题,很多都是其他面积小的国家可能碰不到的。问题解决得多了,技术水平自然就领先了。”

张维理介绍,项目建成的中国高精度数字土壤与五万分一土壤图籍,是我国迄今最完整和精细的土壤资源与质量科学记载。其数据量达到TB级别,覆盖我国全域;达到100米精度,而网格尺寸100米的土壤质量数据可直接供农民进行农田管理;涵盖9大图层多要素,全面反映土壤质量;时间跨度达到40年,可掌握土壤质量变化。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我国30厘米以内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9.18%。”张维理说,这得益于我国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土壤中的根系残留物随之增加,土壤生产力上升。未来20~30年,随着秸秆还田、退耕还林等措施的持续推进,土壤有机物含量还会继续增加。

除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精度数字土壤还能提供多项土壤资源与质量理化性状,其中的土体构造、质地、母质、成土条件、土壤类型等稳定性性状,时效性达上千年,可长久使用;而土壤有机质、酸碱度、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耕层厚度等快变化性状,为了解土壤与环境质量演变提供了依据。

此外,高精度数字土壤可用于耕地保护与农田管理、农田培肥与修复、农业保险、流转土地的价值评估、适种作物评价、食品安全管理、农田氮磷流失控制、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水土流失防治与减灾等方面。

张维理介绍,采取边建设、边应用方式,该项成果自2003向各行业共享和开放,已为我国60余家专业科研机构用于耕地质量演变、流域氮磷流失量估算、环境容量测算、温室气体减排、医药、水利、林业、测绘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创新研究,提升了我国科学研究基础数据条件;并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环境、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用于实施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面源污染防治、土地整治、测土配方施肥、基本农田建设等国家工程,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创土壤大数据方法

“我们总的数据产品达到TB级,对异源数据分析工作量是海量的。”张维理告诉《中国科学报》,其中,将纸质图集和资料数字化的工作量占总体工作量的1/3,而异源数据的时空整合与表达占总体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