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解答新冠肺炎患者凝血为何异常
中国学者解答新冠肺炎患者凝血为何异常
自身免疫机制参与,NEJM在线发表
4月9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关于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凝血异常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多种高滴度抗磷脂抗体的临床现象,提示自身免疫紊乱与新冠肺炎患者凝血异常、血栓事件发生密切相关。
该研究结果提示,危重型COVID-19患者体内存在多种机制导致高凝状态,而抗磷脂抗体出现加重了凝血异常,甚至有患者出现灾难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CAPS)。临床应重视对于此类患者的抗凝治疗,必要时应强化抗凝甚至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血栓发生风险。抗磷脂抗体出现,提示COVID-19患者体内存在自身免疫紊乱现象,属免疫风暴一部分,可能与患者免疫损伤存在关联性,可能会增加感染者远期自身免疫病的发病风险。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数据,截至4月9日24时,我国现有确诊病例1116例,其中重症病例144例。
而凝血异常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合并症,并加速患者死亡。这一现象早在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的初期,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带领的团队就意识到。他们发现,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存在严重高凝状态,并出现肢端坏疽等显著表征。
为此,张抒扬紧急带领一线团队探索制定规范化的抗凝治疗方案。同时,该院院长赵玉沛院士领衔的MDT 团队,多次通过远程会诊方式对重点病患进行讨论,并在线下与感染内科、风湿免疫科、血液内科、检验科等保持密切交流,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实现了对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有效救治。
那么,为何患者会出现高凝状态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北京协和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教授李永哲曾经在2003年SARS期间,开展了SARS患者发病机理与免疫应答关系的研究,并发现SARS患者存在抗磷脂抗体。考虑到两种冠状病毒存在一定相似性,李永哲迅速启动、组织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免疫风暴与疾病进程及预后的研究。
一旦在前线发现患者高凝异常以后,北京协和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团队便及时开展COVID-19相关免疫紊乱的临床资料总结与实验室研究,并对患者进行了包括细胞因子、炎性因子、自身抗体、病毒多肽抗体、血浆蛋白质组等标志物检测。
初步研究结果发现,在医疗队所收治的危重症患者中,约40%出现抗磷脂抗体指标阳性,而其他自身抗体阳性少见,其中部分抗磷脂抗体阳性患者出现脑梗塞等严重血栓事件。
针对这一发现,研究团队经过多次讨论,认为抗磷脂抗体的出现,一部分为单纯的自身免疫现象,或病毒感染诱发免疫紊乱现象;但其中也有部分患者多种抗体强阳性、并与临床血栓事件显著相关,符合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的诊断,提示免疫紊乱与凝血异常存在密切关联。
目前,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正在进一步总结抗凝治疗的经验,并对新冠肺炎患者自身免疫风暴进行全面临床评估。
北京协和医院主治医师张炎、助理研究员肖盟、副研究员张蜀澜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抒扬、李永哲为共同通讯作者。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56/ NEJMc 200757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