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蝗灾席卷非洲!专家:两条路线进中国
第二波蝗灾席卷非洲!专家:两条路线进中国
肯尼亚伊西奥洛县的沙漠蝗虫群 图片来源:FAO
当前欧洲部分国家新冠疫情已放缓时,非洲国家疫情却驶上“快车道”,雪上加霜的是,非洲部分地区正经历第二波蝗灾,而这一次的数量是几个月前第一波蝗虫的20倍之多。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称,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南部和索马里南部的沙漠蝗若虫正大量繁殖,形成越来越多的蝗群,第二波蝗灾的爆发会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这是一场特大规模的灾难。
什么原因导致新一波蝗灾来势更为凶猛,蝗灾会对粮食安全带来何种影响?《中国科学报》为此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樊胜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
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助长蝗虫气焰
《中国科学报》:4月份,非洲迎来了第二波蝗灾侵袭,有报道称有可能持续到8月底,你如何看待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蝗灾?
张泽华: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无序开发,生态系统失衡,导致沙漠蝗循环迁飞。
蝗虫本身的基数很大,几个月前第一波蝗虫产卵量难以想象。
第二波灾害主要来自于第一波沙漠蝗虫大量产卵,由于该阶段的卵和幼虫未能及时消杀,为5月份大规模暴发埋下了“地雷”。
沙漠蝗有个特点是世代重叠非常严重,一个蝗虫“家族”异常庞大,连续不断地会有成虫成熟,若虫出土,威胁越来越大。
气候变化近年来深深影响着非洲,原本常年干旱的地区,去年却迎来大量降雨,雨水增多为蝗虫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3月大范围的降雨促使蝗虫卵快速孵化,是加剧蝗虫危机的重要因素。
加之近年来,非洲部分地区为了开垦农田,砍伐现象比较严重,从卫星上看是“变绿了”,但这并不是好现象,千万年形成的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助长了蝗虫成灾的气焰。
沙漠蝗 图片来源:张泽华
樊胜根:非洲地区缺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薄弱。
加上这里疫情的“发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防控工作的开展,不能有效遏制蝗灾,这将可能是一场持久战。
王秀东:东非国家正遭遇25年以来最严重的沙漠蝗危机。
随着雨季的到来,沙漠蝗的危害将更为严重,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控制,FAO预计6月沙漠蝗种群将扩大400倍。
《中国科学报》:来势汹汹的蝗虫会对哪些地区形成威胁?我国是否会受到波及?
张泽华:这个战场太广阔了。
1月到3月的时候,蝗灾主要发生在非洲之角,红海沿岸和萨赫勒地区比较严重。
沙漠蝗迁飞能力强,从目前观测来看,有风蝗虫就能远距离飞行。4、5月份,萨赫勒地区大量的成虫会在西非季风的影响下迁徙到非洲北部,威胁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北部会成为下一个“重灾区”。
如果防控不及时,地中海对岸的欧洲也不能幸免。
现在,新一波蝗虫群有两条路线存在进入我国境内的可能,应该加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