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受用一辈子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14 21:15:02
浏览

 
 
人生受用一辈子  
 

改革开放之后,教育的春天到来。全国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包括许多大学的教师如久旱逢甘露一般如饥似渴地盼望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的理论,推动高校改革的实践。但是,由于“十年浩劫”的影响,高校长期缺乏高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一所所高校像一块块不毛之地,等待着一场渴望已久的甘霖浇灌。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他具有“顶天立地”的风范,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了传播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高等教育、民办教育、高职教育、合作教育、普通教育以及未来教育倾注了心血。

相知 相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就知道潘先生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他在全国许多高校进行学术讲座,每场报告都引起轰动,参加者如潮。当时我刚留校参加工作不久,内心非常渴望能参加这样的学术讲座,填补自己教育理论的缺欠。

1993年5月20日,潘先生应邀专程来到我校作学术报告。当时学校称为华东石油学院,坐落在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所在地,非常偏僻。500个座位的礼堂座无虚席,我也是听众之一。这次现场讲座更加激发了我学习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院校问题的自觉意识和工作热情。

2003年10月1日,潘先生再度接受邀请来我校参加50周年校庆。当我陪同他参观校园时,潘先生看到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他听说现在教师对学校的发展很有信心,而且安心工作时,他非常高兴。

华东石油学院交通十分不便,从济南到东营只能乘坐汽车,需要花费4个多小时。我当时就好奇,为什么潘先生仍不辞劳苦专程来到学校?

后来,当我成为潘先生的学生之后,有了答案——这来自潘先生博大的情怀和教育报国的理想。他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了弥补中国高等教育“十年浩劫”造成的缺憾,不想在高等教育的领域留下哪怕一块“荒芜的土地”,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办学困难的学校,他越是要关心和支持。他要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呐喊助威,传播高等教育的理论和科学的办学思想。

相随 成长

2000年9月,我有幸拜潘先生为师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成为潘先生的一名学生。当时我是在职学习。记得2001年2月学习期间,潘先生要求我们在学完《高等教育学》课程后写一篇作业,学习快结束时我把作业交了上去。等到7月份我再来厦门大学上课时,作业发下来了。令我吃惊的是,潘先生在我的作业上密密麻麻地用红笔写了许多批语。作业中有一段话,潘先生专门画了红线批注道:“这段话有道理,符合教育思想。”还有一段文字,潘先生同样画了红线批注道:“这个结论需要酌情考虑,说得太绝对了。”作业中包括标点符号不对的地方,潘先生都一一地标注出来。当我看到这些红红点点的批注,非常感动和震撼。

这篇作业成为我工作上的“灯塔”和“警灯”。当我在指导学生时,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应付。每当想起潘先生批改的这篇作业,教书育人的职责就驱使着我,让我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手中的笔。

2005年5月,我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在授予学位仪式上,当潘先生给我拨穗时,他给予我的不仅是学业上的认可,更是一种责任和期待。

鞭策 激励

2007年5月,潘先生到山东高校巡游讲学,5月20日再一次来到我校青岛校区给全校师生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