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商用、AI成熟,“非接触式”风口能否因疫情加速到来?
◎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非接触式”服务火了。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有效阻断“人传人”的传播链条是关键。于是,机器人承接了消毒清洁、送药送餐、诊疗辅助等“一线工作”,VR看房、在线娱乐、在线教育等也成为大众居家必备之选,而打造无人工厂、自动化产线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为迫切。
这些“非接触式”服务的变革,不仅催生新的经济模式——“非接触经济”,如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等,并且还为人工智能带来新的产业机遇。
疫情打开“非接触式”多样服务场景
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工作场所该如何做好疫情防控?佳都科技所研发的智能人脸测温终端产品可同时满足人脸识别身份核验和体温检测的双重需求。佳都科技副总裁兼商用智能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刘斌介绍,“测温距离可在0.6米,测温速度快,0.5秒实现测温并且实时自动刷新测温数据,测温无接触保护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安全。”
新冠疫情期间,类似智能人脸测温等不少一线“非接触式”服务成为抗疫刚需。机器人表现尤为显眼,无论是在巡检、测温、消毒、配送、诊疗辅助,还是教育等场景,均凸显出阻断交叉感染和远程作业的优势。
优必选科技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战略合作的警用巡视机器人“建国”上岗检查站,实现了对口罩状态下人员的有效识别与溯源。擎朗送餐机器人在战“疫”初期就进驻一线,负责配送餐食、生活用品、医疗用品等,服务范围包括疫情重灾区湖北及广东、浙江等全国10多个省市,近50个医院和隔离点。
与此同时,远程在线“非接触式”服务也火热起来。像贝壳看房推出“VR看房”,购房者可360°查看房屋结构,半个小时内看完多套户型。众趣科技在春节期间“打开”60余座3D展览馆,“访客”只需在手机、电脑上动动手指,就能360°浏览展馆内景。
“所谓‘非接触式’,就是指人和人,以及人和具体的实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发生直接接触。”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委会副秘书长、合肥工业大学贾伟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非接触式”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至今,其已经过了五个发展阶段。
“2002年发生的SARS疫情催生了第一次非接触式经济的热潮。今年的新冠疫情则加速了‘非接触式’服务和‘非接触式’经济的发展,促使‘非接触式’进入了第五个主要发展阶段。”贾伟指出,此次疫情间,“非接触式”技术应用呈现出一些亮点,除了上文提及的非接触式体温检测、机器人外,还有在线教育、远程办公、无人机大量应用、线上义诊、零接触电梯等,甚至有一些“非接触式”服务通过高清直播来完成,如火神山和雷神山的“云监工”。
大规模落地离不开3D技术赋能
“实现‘非接触式’服务,离不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种技术支撑。”贾伟指出,目前,“非接触式”服务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加以支撑。他特别提到AI、3D感知这一“非接触式”光学测量技术的支撑。
一直以来,3D传感器被视为机器的“智慧之眼”。3D视觉感知技术作为视觉感知技术的核心技术,能够识别空间每个点位的三维坐标信息、得到高精度的空间3D数据、复原完整的三维世界并实现各种智能的三维定位,推动人机交互、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发展。
高精度、小误差的3D视觉,是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实现“无触式”的关键。像擎朗等抗疫机器人正是搭载了3D摄像头,拥有先进的3D视觉系统——在立体空间识别上区别于2D平面避障和多线激光雷达的远距离识别,真正实现了机器人自主导航、灵活避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