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举行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举行
杨浦东摄
4月24日,由上海市科协等主办的“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在科学会堂举行。
本次研讨会采用网络视频会议形式,特邀参与武汉、湖北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一线的院士和专家,以及有关中医药院校的领导和专家从多学科、多角度探讨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控、诊治中的临床实践和实际效果。本次会议主会场设在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南京、武汉等地专家通过网络视频连线参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凯先担任会议主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上海市卫健委党组书记黄红,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等分别致辞。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等出席会议。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张文宏等11位专家分别从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控、救治中的实践和经验,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等角度作了专题报告。
张伯礼在题为“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中国方案的亮点”的发言中认为,从中医角度看,新冠肺炎主要是一种湿毒疫,是疫病的一种,同时又具备湿邪重、发病较隐匿、易热化、寒化、躁化等特点。他称,严格隔离加上患者普遍服用中药,中医在阻断疫情蔓延中效果良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伯礼表示,中医药全程参与新冠肺炎的治疗,对于轻型、普通型,中医药能改善症状,降低轻症转重比例;对于重症、危重症而言,尽早使用中药注射剂,采用中西结合,挽救生命。对于恢复期患者,他介绍,中医药可以促进康复,减少后遗症。
据悉,由张伯礼担任总顾问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是唯一一家由中医医疗团队整建制接管的方舱医院。
张伯礼说,经过中医的综合疗法,包括服用中药、颗粒剂,按摩、刮痧、贴服,锻炼太极拳、八段锦等,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数据显示,使用中医药的方舱,转重率约为2%至5%,未用中药的转重率约为10%。
黄璐琦则介绍了中医药在一线的临床试验。他说,核心处方为化湿败毒方,以解毒化湿、清热平喘为核心治法。
黄璐琦说,临床对照研究分别为中药治疗新冠肺炎重型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纳入武汉金银潭医院中医病区55例患者,分为中药组23例,西药组32例,研究发现中药可以明显缩短重型患者核酸转阴时间。
仝小林在题为“中西医结合全程防治新冠肺炎的作用与反思”的发言中介绍,服用中药汤剂的重型/危重型患者死亡风险降低超80%。
他以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COVID-19病例1476例为例,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662例(中药汤剂组484例,非中药汤剂组178例)。其中,中药汤剂组死亡15例,未用中药汤剂组死亡56例。他介绍,中药汤剂组的死亡风险下降了87.7%,与未用中药汤剂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会专家还围绕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实践和作用;中医与治未病、重大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医、中药的传承创新等议题展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