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安慰剂还是特效药?中医科学院院长问答抗疫(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27 01:15:25
浏览

我们的临床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在国外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但我可以回答你的是,我们一直在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杂志投稿,最后却以“各种理由”被拒绝。

客观上可能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科研人员不使用中医药。但从另一角度看,也涉及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就变成一个文化自信问题。像青蒿素,最早报道的就是《科学通报》,这是我们自己的杂志。

而之所以我们还想要到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原因是希望中医药能够走出去。病毒无国界,尽快让全世界来分享我们的经验,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中国科学报》:您曾经说过,在武汉,重症患者80%以上主动选择中西医治疗,轻症患者90%以上希望中医干预。对此,有人理解为是病人需要心理安慰。

黄璐琦:

关于中医药有没有心理安慰作用,我们在方舱医院做了一个随机对照心理咨询量表,分别对接受中药治疗和不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确实存在差异。

事实上,患者在那种极度恐慌、不安的心理状态下,医生给他开一副药,是能起到作用的。

有一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刚到病房查房时,请患者把舌苔伸出来让我们看看,病人那个眼神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感觉到了温情。像舌诊这种诊疗手段,只有中医重视。当他把口罩摘下,把舌头伸出来,对一个病人来说,他首先觉得,医生没有害怕他。如果没有身处其中,也许很难理解。

我一直相信,中医是温情和技术同行的。既能带来安慰,又可以有疗效,这两者并不互相妨碍。

《中国科学报》:您怎么看待疫情中一如既往地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观点?

黄璐琦:

事实上,怀疑中医的常常是懂医的人。这里存在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完全不同。按照他的知识结构、知识背景,他觉得中医药是不可理喻的。而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只要实实在在管用就好。中医能治好我,我就是活生生的证据。

还是要回到话语权问题,坚持中西医并重还有很多机制和政策方面要突破。但我一直希望践行这样的理念,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要一学、二用、三质疑。就算知识体系不同,我也要先学习你,而不是上来就排斥;然后,我要试着运用你;第三,理解了,实践了,才有质疑、才能创新。

相关专题: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