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青年科研团队抗“疫”记
南京大学青年科研团队抗“疫”记
南京大学供图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但南京大学医学院病原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临床科研青年团队并没有放慢研究新冠病毒的脚步。“我们已制备出以骆驼纳米抗体技术为基础、可用于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的多种治疗性抗体,目前正在进行转化推广与报批申请等准备工作。”该团队学科带头人吴稚伟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
抗“疫”期间,这支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团队积极响应号召,开展科研攻关,在检测试剂盒研发、治疗性抗体筛选以及新冠病毒感染临床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鉴于此,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日前授予该团队为“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冷静应对 科学判断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武汉,蔓延湖北乃至全国。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发热门诊的诊疗工作中,该院感染科发现了一起涉及11名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家族聚集病例,随及引起团队的高度关注。
吴稚伟介绍,他们就此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细致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溯源,绘制了这起家族聚集病例发病过程图,显示了11名确诊患者的详细发病过程。
“通过对这起家族聚集病例发病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及传播能力极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以发生在新冠病毒感染病人的密切接触者之间。”吴稚伟告诉记者。
研究人员同时也判断,无症状者或潜伏期也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潜在传染源。这一发现,为今后更好地了解新新冠病毒发病特征以及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更多的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已发表在《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上。
在新冠病毒暴发初期,建立针对病毒感染的检测技术是科学防疫的重点。
该团队利用约20天的时间,通过与南京大学校友企业合作,成功地研发出可用于新冠病毒快速诊断的IgG/IgM血清抗体诊断试剂盒。该试剂盒显示出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在15分钟内诊断出新发感染和既往感染。抗“疫”期间,该团队向江苏、云南等地医疗及疾控机构捐赠了3万多份检测试剂盒,极大提高了针对新冠病毒的诊断效率。
突出优势 协同攻关
将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是医学科研的目标。获奖团队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临床科研团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提出了具体的临床需求;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通过协同攻关,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迅速利用骆驼纳米抗体技术平台等,研制出抑制新冠病毒的多种治疗性抗体,为新冠肺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手段。
吴稚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疫情发展态势和疫苗从研发到最终应用容易“错位”,所以治疗性抗体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2003年SARS期间,国内已有很多单位研究治疗性抗体,包括利用康复病人的血清治疗重症病人。但临床及科研人员发现其中存在很严重的问题。“病人被治疗以后,肺部损伤反而更严重。”吴稚伟说。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抗体介导感染增强(ADE)现象的存在。
也就是说,病毒在低浓度血清里的复制能力更强,而不是通常认为的被抑制。这也是阻碍SARS疫苗研发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