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伯群:学术生命与研学之道(2)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范先生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打造了两支学术团队。第一支学术团队围绕着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展开,他称这支学术团队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第二代学者”。第二支学术团队围绕着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展开,他称这支学术团队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第三代学者”。
大家针对项目各自努力,项目完成了,队伍也打造成功了。对于范先生打造学术团队的做法,学界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些学者称之为“苏州学派”。( 杨义语,载2000年9月20日《中华读书报》)
寻觅材料 孜孜以求
范先生非常注重“用材料说话”。他“泡”图书馆的劲头在学界出了名。上海、北京、天津、大连、芜湖,凡是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藏书较多的图书馆,他一“泡”就是数日,甚至数月。他到我国台湾、香港地区访学,时间短暂,却还是努力抽出时间泡图书馆。
上世纪90年代,我与范先生及师母到北京首都图书馆查资料,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地下室,6元一天。这个所谓的宾馆还有食堂,但是晚饭定额定时。北京冬天极冷,路面上都是冰碴,为了能够吃到饭,范先生让师母下午留守在宾馆“抢”饭菜。有一天师母去得晚了,少“抢”了一份,范先生的脸色很不好看,拉着我上街觅食,师母很委屈地流下了眼泪。那一幕,终身难忘。
范先生有午休的习惯,为了多查一点资料,他常常推迟吃午饭,让饭后的瞌睡迟一点到来。
退休之后,他对资料的重视一如既往。每次到他家,他都会与我分享发现新材料的喜悦,也谈及收集资料的痛苦。他说,现在不像以前那样精神好、眼力好,看资料很吃力,特别是用微缩胶卷看材料,有时看多了就想呕吐。每次听到他说这些话,我都沉默不语,心里很难受:80多岁的人还泡在图书馆查微缩胶卷,估计全国绝无仅有了。我应该劝他不要这样查资料,但我更知道,劝说没有用,他已经将查资料、写文章当作生命的一部分,要他停下,除非生命结束。
范先生最得意也是最辛苦的材料收集是,寻觅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图片。他花费数十年时间收集了300幅图片,包括作家小照、创刊号封面、版本版权、作品广告等,后来收在他的专著《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中。这些图片几乎是第一次进入学术著作,倾注了他的毕生心血。为此,他写了一篇《觅照记》作为这本著作的后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在文学研究上做出成就是范先生的人生目标。尽管历经挫折,但他初心不改、励志前行、老而不已。这就是他给我最大的人生启示。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