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 中国这样做(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22 18:04:45
浏览

“这个资源库的保存模式为‘五库一体’,即以植物种子库为核心库,兼具植物离体库、植物DNA库、动物种质库和微生物库。”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与基因组学团队带头人李德铢研究员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70%的种子资源进入到植物种子库,通过干燥和冷冻技术处理后长期存储,同时为资源利用和科学研究提供材料;而植物离体库的任务,主要保存中间性和顽拗性种子,以及难以用种子保存的植物,保存的材料包括试管苗、愈伤组织、块根、块茎、鳞茎、球茎、花粉、孢子以及微繁殖体或培养物;在DNA库中,则筛选和鉴定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功能基因;动物种质库主要保存珍稀濒危的特有野生脊椎动物种质资源,兼顾收集野生近缘种和特种经济动物的种质资源;微生物库则长期、安全、有效地保存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同时强调对放线菌和特殊生境微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

“截至2019年底,我们已经在这座种子的‘诺亚方舟’里珍藏了10096种种质资源,植物类种质资源占我国植物总数的34.5%。一个小小的罐子里甚至可以装2万粒种子,他们可以有效保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李德铢说。

在动物种质资源方面,这个大科学装置在短时间保存生殖细胞及胚胎细胞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目前从全世界范围来讲,动物种质资源的保存还存在很大的难度。“我们保存了6000多种动物DNA材料。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这些材料绝大部分还不能恢复成一个正常的生物个体,但可为未来的保护提供一种重要储备。”李德铢表示。

人工扩繁: 既保护物种数量又发挥经济价值

白魔芋和云南梧桐,是我国金沙江流域的两种特有物种,但由于种群数量小、生境狭窄、受人类干扰严重,随时面临灭绝危险。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带头人孙卫邦认为,白魔芋具有药食两用的价值,经过人工授粉,可大幅提高结实率,远期看商业种植具有可观经济效益;而云南梧桐全身都是宝,尤其桐子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植株本身可做优质园林和景观绿化树种,经人工扩繁和有序利用,有望逃离濒危的“苦海”。

“有的物种,我们不能把它圈起来或栽活几个样板就了事,不但要保护其种群数量稳定恢复增长,还要发掘其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让其产生多重效益,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孙卫邦表示,他们近年来在漾濞槭、华盖木等特有植物、濒危和有重要经济利用价值植物的保护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近年来,他们还将极小种群保护的理念和方法,推广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上。这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中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公平公正分享遗传资源的三大目标相一致。

“总的来说,由于我们的物种非常多,濒危的物种也非常多,其中很多物种,我们没办法进行迁地保护,只能以划定综合保护区的方式进行。”云南农业大学教授董扬说,而有些物种,特别是一些根系发达的植物,比如说兰科植物,还有一些极度濒危的植物和哺乳动物,可以迁地保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生物物种、不同的情况辩证施策,不可能采取同一种模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