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治海代表:支持现代粉垄农机装备研究及产业化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25 13:07:57
浏览

 
 
赵治海代表:支持现代粉垄农机装备研究及产业化  
 

粉垄技术的最新动向又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治海的注意。近年来,“粉垄技术”发明人、广西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韦本辉团队又发明了“立式两刀型钻头”等多款新耕具,可装备现代粉垄农机,并在试验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鉴于粉垄技术的独特优势,赵治海建议,国家重视和支持现代粉垄农机装备研究及产业化,以加快粉垄技术推广应用,使我国耕地、盐碱地既能增产又可成可持续利用的良田。

优化资源利用

作为农业科学家,韦本辉不停地思考:在全球尤其是中国耕地和水资源短缺、人口不断增长的条件下,农业该如何发展?

“现尚未被人类利用或完全利用的自然资源,有耕地犁底层及其以下土壤资源、盐碱地、天然降水、太阳光能等。”韦本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如果能将这些资源有效活化利用,可能会为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出路。

2009年,韦本辉和团队成员发明了粉垄技术。该技术利用钻头耕作,比拖拉机“犁耕”加深松土1~2倍,超深耕深松而不乱土层且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务是其核心特点。10年来,粉垄技术已在广西、河北、西藏等26个省40多种作物中应用。

“在不增加肥、水等成本投入的情况下,仍能增产10%~50%、增贮天然降水1倍以上。”韦本辉介绍,粉垄技术可使水稻、玉米等作物生物量增加30%以上;禾本科作物净光合速率提高6.82%~11.94%,豆科作物净光合速率提高20.32%~32.08%。

2016年底,由赵治海团队选育的张杂谷8号通过粉垄技术成功引进广西。从播种到收割仅用80天,亩产近400公斤,这加深了赵治海对粉垄技术的认识。

在赵治海看来,“钻耕”不仅可实现增产,同时由于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利用犁底层及其以下土壤资源、耕层深厚呈“海绵状”,也完成了现有农田的高质量改造,可以使低产田变成中产田、中产田变成高产田、盐碱地变成良田。

机具的不断更新

由于最初在木薯、甘蔗应用作条带型耕作,因土壤细碎悬浮成垄状而被命名为“粉垄”;韦本辉团队现从钻头耕作工作的行为特征上定义为“钻耕”。

机具是粉垄技术的核心,其不断更新是粉垄技术得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关键。

从2010年6月授权广西五丰机械公司研制生产算起,经过多次技术改进和提升,履带自走式粉垄机、拖拉机牵引式粉垄机等相继问世并拥有了知识产权。

近年来,该团队又发明了“立式四刀钻”“立式三刀钻”“立式二刀钻”等空心型粉垄耕具。“它们的最大特点是耕作排土量增大、阻力减少,能够大幅度提高粉垄耕作效率,可作关键技术装配于大、中、小型现代粉垄农机。”韦本辉说。

基于这一性能特点,韦本辉团队提出了广西甘蔗粉垄“145”模式,即一年粉垄种植、四年宿根(比现行宿根年限增加1年)、五年累增原料蔗5吨。同时,该团队和广西粉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地研制出拖拉机悬挂式粉垄专用耕作机,在广西南宁、崇左等多地甘蔗区测试并取得良好效果。

但韦本辉也清楚,粉垄机具尚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潜力,“仍存在耕作阻力和钻头磨损等问题”。

“从国家层面支持多款粉垄耕具研发,开展适应于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粉垄耕具的最佳结构及其不同材质用料筛选研究。”赵治海表示,还要建立智能化、信息化粉垄农机产品研发与生产基地,与当前国家层面倡导的 5G物联网技术协同研发,不断提升粉垄效率与智能化水平,以满足我国10亿亩耕地和2亿~3亿亩盐碱地的高质量“造田造地”,稳定发展根基的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