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时代命题:科学家精力如何引领(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29 10:08:29
浏览

而且,“无论最终成果大小,只要科研人员有追求、能在某一个环节作出贡献,就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史浩飞表示,“把自己的工作耦合进一个大的系统里,对所在研究领域有贡献、解决现实需求中的难题”,就是一线科研人员对科学家精神的最好诠释。

史浩飞还表示,科学家精神的弘扬需要靠科研人员形成自觉,但在制度层面要有兜底。

“弘扬精神靠倡导,但学风作风建设是刚性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对科学家精神本身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注重短、平、快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有科学家精神的人发展。”史浩飞说。

“我们一直在制度层面找漏洞、打补丁,近期的‘破四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史浩飞表示,当评价体系不再唯论文、不再看重“帽子”时,“科学家精神就更容易弘扬”。

学精神不等于走老路

“科学家精神的引领靠什么?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吴金水告诉《中国科学报》,对“人才”“帽子”的追求应当放缓。

“近期论文撤稿时有发生,其中也有中国学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在评判能力、水平、待遇时,把文章这一标准看得太高?讲实话,很多诱惑摆在那儿,考评和这个、那个挂钩,其实稍微放缓一点会好一些。”吴金水表示。

在他看来,科技工作者要有科学家情怀,研究内容势必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还是要回到科学研究本身。”吴金水表示。

吴金水研究土壤生态变化多年。他表示,自己所在领域基本都是面向国家需求,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老一辈科学家已经在土壤改良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对后人而言,新的时代又有了新的研究方向。”

“以前立竿见影的问题很多,现在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种庄稼那么简单,还有生态、碳循环、气候变化等问题。”吴金水指出,科研生产力关键在于服务社会,“每一代人要解决的问题、用的手段都不一样。我们学习老前辈,讲的是科学家精神,而不是走他们的老路,否则科学没有进步”。

吴金水还指出,鼓励科学家“接地气”是指研究的问题要扎根实际,而“不是所有人都天天戴草帽下地干活,关键还是要用科学的东西体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科学报》 (2020-05-29 第4版 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