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块神奇的屏幕能否再造中国教育

光山新闻网 admin 2019-02-02 22:26:03
浏览

 
 
那块神奇的屏幕能否再造中国教育  
 

周程

近日,关于“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的网文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如果在线直播技术真的那么神奇,可以有效解决中国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题,那对追求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来讲,无疑是巨大的利好。不过,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那块屏幕好像并没有那么神奇。

笔者所在的北京大学每年都有数十名研究生志愿者去偏远地区支教。据所在学校有“神奇屏幕”的几位支教志愿者反映,在线直播课程的确有一定效果,但被严重夸大了。类似尝试早已开始,为何最近几年才见成效?显然,在线直播本身未必是主要影响因素。

事实上,在偏远地区的中学里有资格进“直播班”的只是少数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与“直播班”无缘。经过层层选拔仍呆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中学的学生,大都跟不上名校针对“尖子生”开设的直播课程。所以,学校往往只能选拔最优秀的一批学生组成“直播班”。

然而,“直播班”学生成绩的提高仍然主要依赖线下大量的练习,这就和当地老师的辛勤付出分不开了。毕竟,高中知识点有限,比起贫困县教师,成都七中“网班”教师能够更加明了地讲清知识点。但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学生仅仅掌握知识点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线下应试训练。

网文没有提到一个关键因素——北大和清华等高校近年响应国家号召启动的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这几年,北大、清华都在大幅降分录取贫困地区的考生。这些考生之所以能进入名校,主要是因为录取名额有了明显的增加,而不是他们的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换言之,或许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才是助推那些“直播班”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的主因,至于直播课程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应试教育效果,还需要做更为严谨的调查论证。

在线教育是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互联网技术有助于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因此可以造就一定程度的信息平等,减少弱势地位人群的信息不对称。但是,如同其他技术一样,互联网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消解不平等,也可以加大不平等。

这几年,在线教育正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但其技术门槛并不高。当资本热炒某项技术时,并不一定意味着这项技术能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但一定意味着其背后有着巨大利益,在线教育技术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教育部门不能被资本牵着鼻子走,更不能让学校变成资本的围猎对象。

不管是线下教育,还是在线教育,都有必要因材施教。这意味着,名校开设的一些课程对本校的学生来讲也许是适当的,但对贫困县中学的学生未必合适。所以,不顾学生的天资差异和知识差异而盲目推进在线教育大跃进,搞授课标准化,值得警惕。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信息源质量高,在线教育的确可以高效帮助用户提高职业技能和个人素养。而且,如果与线下教育结合得好,在线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确实大有裨益。但是,不能片面夸大在线教育的效果,更不能以“直播班”的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为噱头推销名校直播课程。名校直播课程于知识层面并不能给高中生足以改变命运的帮助。而立一座丰碑,把大量学生往高考“独木桥”的方向驱赶,这恐怕不是中国教育的未来。

无论是在线直播课程教育,还是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旨在解决的都是贫困地区学生向上流动的问题,但中国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痼疾很难因此而得到彻底解决。现在,每年的毕业季都会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而一些需要高职业技能的岗位却往往一人难求。我们在宣传大国工匠精神,却发现扎实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少。我们有世界第二的高校数量和世界第一的在校大学生数量,然而我们的相对教育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要解决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线教育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我们更需要的是适应当前国情的合理的顶层设计。

中国要实现创新立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高等教育的投入仍需加大,需要让大学生尤其是非名牌大学生学有所获。为了实现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和教育的合理分流也要做好。而更好地利用在线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寒门高中生的应试能力,也可以大幅提升用户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也是当前中国急需的。

我们不能仅仅把在线教育视作极少数人改变命运的工具,应试能力除了选拔之外于科技创新的意义不大。我们更需思考的是,如何运用在线教育做好顶层设计,逐渐消解信息不平等,让更多人以此获得更多知识,从而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