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袁国勇院士解读全球首例新冠二次传染:对疫苗有何影响?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8-26 09:26:36
浏览

 
 
专访袁国勇院士解读全球首例新冠二次传染:对疫苗有何影响?  
 

8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席传授袁国勇(Yuen Kwok-yung)及其团队一项最新研究被《临床熏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吸收,将于近期颁发。该研究披露了香港一名33岁男人二度传染新冠病毒(SARS-CoV-2)的案例,该患者系香港第564号个案,为香港住民,曾于3月底确诊新冠肺炎,4月中旬病愈出院,并于8月前往英国、西班牙,返港后在香港国际机场举办了例行筛查,8月15日被检测出再次对SARS-CoV-2呈阳性。

这例迄今为止全球范畴内首次被证实二度传染的COVID-19确诊病例意味着什么?研究团队如何判定该患者为二次传染、新冠防控思路是否需要从头考量、尚在临床研究的疫苗是否还能带来但愿?8月25日,袁国勇在接管汹涌新闻记者()专访时作出了具体回覆。

袁国勇首先提及的是,全基因组阐明昭示,该名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的SARS-CoV-2毒株属于差异的分支/谱系,它们之间有24个核苷酸差别,这说明第二次检测到的毒株与第一次检测到的毒株完全差异。而患者住院断绝后的多项临床指标表白,第二次传染是真正的急性传染。

值得留意的是,袁国勇强调,先前有研究显示,新冠轻症病例的抗体程度较低,在几个月内可以降至更低程度,“所以4-5个月后呈现再次传染的环境也就不敷为奇。”而另一个现实环境是,此次疫情中大部门新冠患者为轻症传染者。他认为,一般来说,症状和炎症越严重,免疫回响一连的时间就越长。

值得一提的是,今朝有声音认为,这项研究功效给新冠疫苗带来了重击。但袁国勇强调,事实上,该患者在第二次传染期间迅速发生抗体并低落了病毒载量。“因此,轻度COVID-19患者病愈仍大概需要接种疫苗,这部门群体仍然需要佩带口罩、遵守手部卫生和保持社交间隔。”

袁国勇认为,两剂接种法将是得到靠得住免疫的正确要领。“可是,自然传染或接种疫苗后的免疫回响有多耐久?这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下是汹涌新闻记者与袁国勇传授的问答实录:

汹涌新闻:今朝已知的信息是该名33岁男性患者两次传染的病毒测序功效纷歧致,是否可更具体先容你判定为二次传染的依据?

袁国勇:有许多原因可以表明为什么是二次传染而不是所谓的“复阳”,即长时间的排毒。

第一、全基因组阐明昭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SARS-CoV-2毒株属于差异的分支/谱系,它们之间有24个核苷酸差别,这说明第二次检测到的毒株与第一次检测到的毒株完全差异。

第二、病人的血液炎症符号物升高(C回响卵白),病毒载量相对较高随后逐渐下降,住院断绝的第5天,患者血清从没有抗体到检测到SARS-CoV-2抗体,表白这是一个真正的急性传染。

第三、第一次传染和第二次传染之间有142天的隔断。以往的研究表白,大大都患者在症状呈现一个月后就无法检测到病毒RNA。此前有报道过高出一个月的长时间排毒的案例,但很少。据我所知,在一份陈诉中,一名孕妇在首次检测呈阳性后长达104天仍有病毒。

第四、这名患者最近去过欧洲,哪里自2020年7月下旬以来又呈现新冠肺炎病例。第二次传染期间得到的病毒基因组与欧洲7月和8月收罗的毒株在系统发育学上密切相关。

汹涌新闻:有其他学者认为,这或者是一例个案?在你的研究中,该患者免疫系统或其他方面有什么非凡性吗?

袁国勇:患者为33岁康健个别,无基本疾病。他的血细胞计数、肝肾成果正常。

汹涌新闻:此前对其他冠状病毒的研究认为,病愈患者的免疫力或可一连更久,你对这一问题如何对待?

袁国勇:在免疫一连时间方面的研究数量仍然不足。但一般来说,症状和炎症越严重,免疫回响一连的时间就越长。

汹涌新闻:对今朝的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来说,你认为这项研究功效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