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异时间不晚于5000万年前
中新网北京9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 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昔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与美国同行相助,通过对早期角形类化石新质料研究,认为拥有配合祖先的貘和犀之间的分异时间,不晚于约50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早期。
犀牛和貘固然在外形上不同庞大,但两者都属于奇蹄目,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都表白两者组成姐妹群,是由配合的祖先演化而来,统称为角形类。固然现生的犀仅包罗4属5种,貘仅有1属4种,但在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今)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角形类长短常繁盛、多样的类群。
约莫50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北美和亚洲呈现了最早的貘超科成员犀貘(Heptodon),之后呈现的貘犀(Hyrachyus)被认为是从貘到犀的过渡类群,在颠末约400万年演化之后,才呈现没有争议的犀超科化石。但貘犀自身的分类和演化就十分巨大,该类群是否是所有犀超科化石的祖先类群也存有争议。
中科院古脊椎所白滨、王元青、张驰、龚宴欣与美国自然汗青博物馆孟津研究员相助,通过对连年来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收罗到的早期角形类化石新质料的深入研究,构建出包罗65个类群、361个头骨和牙齿形态特征的矩阵,并对角形类的系统发育干系举办全面阐明,相关研究成就论文已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上颁发。
相助团队先容,通过对从早始新世到中始新世早期5属6个新种的角形类新质料的研究,认为它们别离代表了最早的犀超科基干成员、柯氏犀科和貘犀类的早期成员。这些新质料的发明,填补了早期貘超科和稍晚呈现的犀超科成员之间在演化和时代上的空缺。
基于形态矩阵,利用简约法和贝叶斯法两种差异的尺度,研究者对角形类的系统发育阐明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亚洲特有类群脊齿貘科和戴氏貘科之前一直被认为是貘超科成员,但基于简约法的系统发育阐明中前者是角形类的基干类群,在贝叶斯阐明中,后者归入到犀超科中;一些类群之前被认为是早期貘超科的成员,但在新的系统发育树中处在犀超科的早期分支上;在犀超科内部的系统发育干系中,柯氏犀并不是后期巨犀科的祖先类群,而是处在犀超科中相对更基干的位置;巨犀科和真犀科组成姐妹群。
同时,相助团队研究还认为,貘和犀之间的分异时间不晚于早始新世早期,在早始新世晚期差异类群的犀超科成员就开始分异;而贝叶斯法估算出角形类差异类群的分歧时间大概早至中古新世。内蒙古二连盆地早始新世晚期呈现大量差异类群的角形类化石,它们的保包涵况被认为是相对关闭、潮湿的林地。
出格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流传信息的需要,并不料味着代表本网站概念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小我私家从本网站转载利用,须保存本网站注明的“来历”,并自负版权等法令责任;作者假如不但愿被转载可能接洽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