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谈科研人员做科普:“四不”窘态怎么破?
周忠和谈科研人员做科普:“四不”窘态怎么破?
“不肯、不屑、不敢、不擅长。”9月28日进行的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在主旨陈诉中总结当前科研人员做科普存在的“四不”窘态。
他号令宽大科研人员努力投身科普,为敦促科学文化建树与全民科学素质晋升孝敬气力。“由于各类百般的忌惮导致科技界不敢发声,你不敢发声自然就有人会替你发声。”
科研人员发力不敷
优质、原创科普内容较少,是当前科普存在的逆境。周忠和留意到,当前,从事科普事情的主体包罗科技事情者、教诲事情者和前言从业者等三大类人群。
个中,媒体和志愿者为主开展的“民间的科普”由于兼职从业者多,专业性和不变性欠缺,导致优质内容较少的原因,内容多半从抄来抄去。而“官方的科普”则指派性强、任务性多,同样导致原创高程度的作品少。
科研人员作为创新主体,是科普的“发球手”,今朝发力尚存不敷。“科研人员的‘缺位’一定导致谣言的‘补位’,以及科普咀嚼的低落。”周忠和强调。
在他看来,前述“四不”窘态中,不肯、不屑、不敢是认识问题,不擅长则是本领问题。
更深条理的原因则来自于我国科学文化先天不敷,缺乏人文精力。“科普的本质是人文的,要讲好科学的故事,科学和人文结归并不是每小我私家都能等闲做到。”周忠和暗示,“海表里经典的科普作品都是有好的科学,而且不乏深厚的人文情怀”
逾越“萨根效应”
一直以来,“萨根效应”被认为是科研人员参加科普的记挂。这一观念来自于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的经验。热心科普的萨根当上“网红”后,不单受到同行的架空,还失去了许多学术生涯的重要机会。如今,许多科研人员做科普的时候脑筋里仍然会飘过“好逸恶劳”四个字。
但事实表白,“萨根效应”正在逐渐走向相反的偏向。“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家霍金、生物学家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以及我从事的古生物学规模的史蒂芬·古尔德(Stephen Gould)、尼尔·舒宾(Neil Shubin),尚有颜宁传授等,都是科研和科普都不延长的正面模范。”周忠和说。
《自然-天文》2019年刊发的评论文章《逾越萨根效应》指出,科普对科学家职业生涯的损害大概在低落,而带来的益处在增加。例非传统渠道的经费或项目扶助、社会影响力、小我私家受益等。
同时,多项研究表白,常常参加科学流传勾当的研究人员在尝试室的产量也更高。周忠和对此也深有体会:“科普对表达本领要求较高,是一种对思维的很好的练习。”
没须要一刀切
“行政化是一把双刃剑,但不必搞政策一刀切。”强调科研人员做科普十分重要的同时,周忠和仍然认为,不宜硬性将科普作为所有科研人员的查核指标,最重要的是让科研人员发自心田的认为做科普是有益的、有成绩的,科学配合体会认同他这样一种行为,同时不会影响到职业的成长。
因此,他发起,科研人员需要按照自身职业成长的实际环境衡量科研和科普的布置。“假如年青科研人员记挂多、时间又有限,那么你先别费时光。一些海外学者也发起各人,在拿到终身教职后再花更多时间来科普。”
另外,周忠和还提出应重视与媒体的互动,实时响应社会需求举办应急科普,担保权威性、严谨性生命线等多项发起,从差异层面和角度支招科研人员如何做好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