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第二个家 记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早就把东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自2011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奠基建设以来,作为CSNS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他已记不清在这里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闯过了多少工程难关。
同陈和生一样,100多名家在北京的科研人员经历了长达六七年、每年在莞300多天的异地工作,这才以“中国速度”迎来了今年8月23日CSNS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陈和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国散裂中子源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要努力实现稳定高效运行,扩大用户群体,不断完善升级,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交叉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先进平台。
攻坚克难
中子可与研究对象的原子核相互作用,精确地反推出物质结构,有助于科学家探索物质科学、资源环境、生命科学、新能源等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
但是,中子不易获得。由于造价高、技术复杂等原因,此前世界上只有英国、美国、日本拥有3台散裂中子源。
CSNS作为我国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技术难度高、风险大、零经验。然而,项目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却有着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的丰富经验和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
2014年的一次意外,使得隧道土建工程延期一年多。为了保证对国家承诺的竣工时间“后墙不倒”,CSNS团队咬紧牙关、背水一战,将设施安装调试与土建施工并行,先在地面大厅安装调试设备,待地下隧道完工后再重新安装。最终,他们以成倍增加的工作量,抢回了宝贵的时间。
2014年夏天,南方连日的酷暑和高负荷的工作让陈和生的健康状况一度堪忧,此前他已经进行过多次心脏手术。团队都在为他的身体担心,他却一直坚守工作岗位,毫不松懈。
在技术和工程的双重挑战之下,团队自力更生,终于攻克所有难关,2017年8月28日,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
自此,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宣告成功。
同年11月,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就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标。短短几个月时间,CSNS团队完成了国外散裂中子源要花几个月甚至数年时间完成的事情,连外国专家都不禁惊叹于这样的“中国速度”。
“散裂中子源可以为诸多领域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平台,对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陈和生说。
舍小家顾大家
2009年,接近花甲之年的马力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从北京来到2000多公里外的东莞,担任CSNS工程常务副经理。
为了CSNS这个庞大的工程,马力经常不分昼夜地查阅、熟悉各种资料, 各种会议纪要、技术通知单、招标项目书他全部记录在案。一次,一份档案馆找不到的文件,最后在马力脑里查到。他也成为同事们眼中的“活档案”。
4年以来,马力平均每年有超过330天待在东莞。即使这样他仍然觉得时间不够用,周末的时间也经常贡献给CSNS。2017年春节,他靠着三部影视频和同事送来的水饺只身一人在东莞度过了除夕夜。
像马力一样的“永动机”式的建设者还有很多。
自从2014年8月开始,美国进口的四台速调管陆续都出现问题,五次返厂维修,严重耽误了工程进度。高频系统组顶住巨大的压力,全体成员连续三年半维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除了开会、吃饭,大部分时间都在设备楼度过。系统负责人李健已经有3个春节留守东莞;不少年轻职工因经常加班无法照看年幼的孩子;两位单身青年也为了保证工作进度,将婚期一再推迟。
今年开年以来,为了迎接国家验收,CSNS进入紧张有序的工程调试工作,一线建设人员整个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加速器技术部、中子科学部、技术支持部24小时轮岗值班。
从2009年立项开始,为了建设这一国家大科学工程,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经历数年的异地建设期,远离父母、爱人、孩子,面临工作、生活、婚恋等诸多困难,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确保了CSNS整体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并实现稳定高效运行。
传承战斗精神
打在东莞落地的第一天,CSNS的建设就离不开党组织的保驾护航。
东莞分部党组织从一个异地的全新基层单位组建开始,在高能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经过5年多的努力,党员队伍稳步壮大、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逐渐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异地党建之路。
据了解,围绕CSNS建设,东莞分部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灵活运用“三会一课”等多种形式,推进“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推动党建工作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引领真干、实干之风,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在全体党员齐心协力努力下,分部党总支连续多年在高能所党委的年终考核中获评优秀,并多次在院所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获得荣誉。
运行CSNS这样的大科学装置,离不开一支有生命力的高水平科技队伍。东莞分部党组织积极倡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年轻人的培养。
CSNS的主要领导团队,有建设北京正负子对撞机及其改造工程的丰富经验,通过一对一“老带新”的工作模式,着重提升年轻人的专业技能,并通过组织各种国内外讲座和出国学习及地方合作,拓宽青年人的视野。
在这种科学传承精神下,CSNS不仅顺利完成国家建设任务,还培养出一支出色的加速器和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队伍。目前,工程建设队伍共有在编人员29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83%,35岁及以下人员共有204人,平均年龄为35周岁,已有20多名青年担任系统负责人或中层以上干部。其中,谱仪数据分析与软件系统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支中子数据分析专业团队,整个团队都是由80后的青年科研人员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