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平院士忆高考:把握转机 开启精彩

光山新闻网 admin 2019-02-02 22:27:17
浏览

 
 
刘加平院士高考:把握转机 开启精彩  
 

刘加平院士忆高考:把握转机 开启精彩

■刘加平

刘加平

1978年参加高考,同年10月进入西北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学习。1982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作至今。1986年获建筑技术科学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重庆大学建筑技术科学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起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建筑学院院长等。长期从事建筑物理的理论与应用的科学研究,专攻建筑热工与节能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潜心于地域民居建筑演变和发展模式的理论探索和工程实践,是我国该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之一。我国建筑学学科第一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西部建筑环境与能耗控制理论研究”学术带头人、我国建筑物理学科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经历了中国40年来重大的历史变革、转折和发展。

无疑,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不上大学,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没有大学时的努力学习,我也不会取得现在的成绩。

不留遗憾,脱下军装为高考

我家在陕西省大荔县伯仕乡平罗村,村里有1000人左右。我们村早先属于渭南地区朝邑县,上世纪50年代修三门峡水库时并入大荔县。

我父亲在乡政府工作,母亲带着我和我弟弟、妹妹在农村生活。那时家里很穷,每到春夏之交,经常缺吃少穿。我们从小除了做家务活,还要干农活。在我们看来,干农活是辛苦的代名词。

小学、初中我都是在村里上的。“文革”期间学制改动,原本是小学初中9年制,我们7年就读完毕业了。我从小念书就好,被人称为“大头娃娃”,夸我聪明。确实,念书对我来说很轻松,我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

我的高中是在大荔县朝邑镇的朝邑中学读的。那时没有高考,所以1973年年底高中毕业后我就回乡务农了,那年我17岁。

村里派给我们高中毕业生的活儿,是拉板车往地里送肥,这是绝对的重体力劳动,非常辛苦。后来我又被安排当过给棉花苗打农药的技术员,还被派到别的地方做过几个月的临时工。

1974年春天,村里来了100多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他们都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我常与他们一起干农活,相处得不错,秋收后还在一起排练文艺节目。

就在这年冬天,部队来征兵,我报了名。很幸运,我成为了一名军人。记得那年年底的一天,我随一群新兵上了辆运货物的闷罐子火车,坐了几天车,在元旦前两天的一个后半夜,到了山西省原平县上阳村火车站。下车后我们被拉到一个山沟,这是部队的所在地。新兵训练结束后才知道,我们部队是总后勤部的一个军需库。

当时我们战士主要有4项任务:训练、仓库搬运、执勤、农耕生产。仓库搬运包括搬进和运出。唐山大地震时,我们三天三夜没睡觉,从库里往外搬货物,那些军需物资要运到唐山救灾。

部队很能锻炼人。第一是严格执行命令,命令来了必须服从;二是锻炼人的意志力,训练、劳动强度常常超出人体承受上限,更不要说冬天夜里执勤,气温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另外,部队里还有政治学习、体育锻炼,入伍后我慢慢学会了打篮球,做各种器械,如单杠、双杠、跳马等。可以说,我的好身体是在部队练出来的。

1976年,“文革”结束,国家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到了1977年10月,机会来了,听说地方上要恢复高考了,我们就打听在部队能否参加高考。

很快,正式通知下来,军人不能参加地方高考。后来又听说军人可以考军事院校。11月初相关文件下发,要求报考者年龄在20岁以内,而我已经21岁,超龄了!

面对如此诱人却又与我无缘的高考机会,我面前出现了一道难题:是留在部队等着提干,还是回家参加高考?其实这两者皆有风险,前者必须升到排级干部才可留下,否则过两年还是复员回家务农,而后者,假如考不上,或许错过了部队提干的可能……

纠结一段时间后,我又得知,我的同学以及我认识的知青中已有人考上了大学,而我的高中学习成绩比考上的同学要好。这个消息促使我下定决心作出选择——复员回家,参加高考。

1978年的老兵复员一直拖到4月份才进行,我回到老家时已是4月下旬,接着还需到县武装部办手续恢复农村户口。忙完这些,已经进入5月。

不畏艰难,80天拼搏终如愿

1978年的高考考试时间是7月20日,算下来,我只剩下80天的复习时间。

几年没学数理化,基本的概念如对数、三角函数等都不记得了。好在,书一翻开,我还能回想起高中上课时的情形,对这些知识也渐渐恢复了记忆。

我每天都学习十五六个小时,先是用十天左右时间将高中课本中简单的内容学习一遍,然后开始做题。我曾到高考复习班听过两节课,但感觉不太适合我,就还是自己看书、做题。

有一次,我在父亲所在的县政府看到乡教育专干手上有一套书,是1977年各省市高考题集,共4本,数学上下集两本,物理、化学各一本。我特别“眼馋”,问他能不能借我看看。他说不行,因为只有这一套,很多人要看。我说我看得很快。他问要多少天?我说三天。他很惊讶,然后很痛快地借给了我。

我看这套考题的方式是,会做的题就翻过去,不会就划出来,思考完就做,会了就过。两天后,教育专干问我:“明天能还给我吗?”我说我现在就还。当时总共看了两天半吧。这套书很有用,尤其是福建、安徽等省的考题对我帮助特别大。

这期间,父亲也时不时地请人帮忙将县中学的考题、模拟题拿给我做。高考前,我做了一套模拟试题,相当不错,这让我对高考有了一些信心。

考前一个月填报志愿,这方面的信息我了解不多,妹妹比我小几岁,刚高中毕业,她告诉我一些信息。那时对我们来说,西安就是最好的城市,和北京、上海一样好,所以我报的基本都是西安的大学。第一志愿填的是西北大学物理系、化学系,第二志愿是西安交通大学。

7月初拿到准考证,接着就是高考了。记得考试是在朝邑镇中学,我早上骑自行车去,中午吃自己带的东西,休息一下,下午接着考。

顺利考完后,我又和从前一样,到村里干活。当时村委会正在扩建几间房,我便去当小工,挑水将砖浇湿、拉砖、递砖等。

有天晚上,我正在家里看书,村团支部书记来我家了,高兴地说我考上了,让我第二天到乡里去拿成绩单。

第二天,还没去拿,我妹妹就给带回来了。总分是357分,其中物理、化学都是90多分,政治70多分,数学因一些知识点不明白考了59分,语文最差,只考了40多分。

当时村里有四五十人参加高考(包括知青),但考上大学的只有我一人,还有一位考上了中专。

现在回过头来看,考上大学是我人生中最兴奋的三件事之一。这三件事按时间顺序分别是:考上大学;45岁时获评建筑物理学科的第一位“杰青”;被评为院士。

一名教授突然得知自己当选为院士,那对大脑的刺激量是相当大的。但我感觉,考取大学的刺激量超过当院士。

不辞辛劳,如饥似渴争朝夕

我是9月10日左右收到西北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国庆节后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