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成为山区百姓致富领路人(2)
斯金平觉得个人力量总是有限的,要想把磐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好,需要多学科支撑,必须要撬动浙江农林大学整体的师生资源。于是,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浙江农林大学共富学院(磐安)应运而生。
浙江农林大学共富学院(磐安)以科技特派员为领头羊,推行“1030”运行模式,即引入10名教师和30名在读研究生,围绕中医药健康产业开展课题研究、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
40位师生组团长期驻扎服务磐安,药农和药企需要帮助时,斯金平再也不担心无法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了。
无论是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还是法人科技特派员,都因有本职工作而无法长期驻扎地方、服务地方。对此,周爱存表示,磐安县以科技特派员为领头羊,整合撬动科研院所资源,在地方搭建全日制的科研服务平台,正在探索破解这一问题的方法。
周爱存每周在共富学院(磐安)工作5天以上,有足够多时间跑企业、会药农,很快便与浙江闲人谷中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就黄精人参茶展开研发,将传统颗粒茶包升级为速溶颗粒茶包。这一升级,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功效,也拓宽了产品的市场空间。
“‘1030’模式其实还含有一个目标——为磐安县中药材产业开发出十大系列30款产品。”斯金平感慨道,没有共富学院(磐安)就无法完成如此大的任务。
“一亩山万元钱”大产业让科特派造富磐安
松树上长着一圈又一圈的石斛,松树下种植着黄精、三叶青、八角莲等各种中药材。“‘树上石斛树下草药’的仿野生种植模式不仅将山林可利用空间最大化,还能大幅提升中药材的经济附加值。”磐安县方正珍稀药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方正介绍,这种种植模式就是在斯金平指导下开展的。
郑方正是土生土长的磐安药农,从小跟着父母种植贝母、元胡。16岁时,他就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地收购药材。期间,一位温州客商让他帮忙收购铁皮石斛,两三年间,他为温州客商带回数千公斤的石斛,创造了可观收益。
2006年,郑方正将石斛“搬回”磐安县种植。开始很顺利,收益也高。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冬天的寒潮将石斛冻死了大半,他和药农损失惨重。
山重水复疑无路,闻讯赶来的斯金平通过改进组培技术,培育出一种耐寒的石斛种苗,种苗成活率从50%增长至90%以上。
此后,斯金平还帮助郑方正开展仿野生种植、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开拓农旅融合路子、开发石斛衍生产品……如今,除了石斛种苗和成熟药材外,铁皮石斛面条、饼干、月饼、饮料、药酒等产品也颇受市场追捧。
“我希望通过不断推广技术,把铁皮石斛种在浙江大地,形成‘一亩山万元钱’的大产业。”斯金平说道。
2003年至2022年,磐安县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从2000元增加至24299元,科技特派员功不可没。
未来,磐安县将积极探索创新,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继续为乡村振兴添彩。
◎本报记者 江 耘 实习生 卢馨怡
(责编:杨曦、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