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造科技治沙新奇迹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26 10:44:01
浏览

原标题:努力创造科技治沙新奇迹

努力创造科技治沙新奇迹

山西省右玉县的护林员在林间巡查。新华社发

努力创造科技治沙新奇迹

甘肃省武威市八步沙林场职工正在压沙作业。新华社发

努力创造科技治沙新奇迹

志愿者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栽种沙地云杉。新华社发

【生态聚焦】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指明方向、擘画蓝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45年以来,我国通过持续开展以“三北”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生态工程,致力于防沙治沙事业,创立了以举国之力开展生态工程的基本范式,探索出规模化开展植被建设的典型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新时代、新要求,中国防沙治沙面临新形势,这迫切需要我们总结成功经验,打造新的发展引擎。首先,需要明确人类为什么要防沙治沙?“防”和“治”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其次,中国70多年来的治沙成功实践中,逐步涌现出“三北精神”“右玉精神”“塞罕坝精神”等,成为指引未来工作的精神宝藏。最后,新时代打造新发展引擎,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发动机、催化剂、助推器作用,努力创造科技治沙新奇迹。

防沙治沙 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国营新华林场考察时指出:“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实际上,在防沙治沙中,我们“防”和“治”的对象并非天然、天生的沙漠、荒漠,而是“人造的沙漠”,即荒漠化。荒漠化是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导致原来不是荒漠的地方呈现了类似荒漠的景观。原生的荒漠生态系统非常独特,与森林、草原、湿地一起,构成陆地四大生态系统类型,具有其特殊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对于天然的、在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形成的荒漠,只要没有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就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人为干预,更何况改造治理的难度太大,不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对于原生荒漠,不但没必要完全“消灭”,反而应该加强保护,为子孙后代保留一片原生沙海。

近些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全域治理的生态建设新理念,提出要像“全流域”“全山域”治理那样开展“全沙域”治理。针对荒漠化地区的各种类型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我们主张“养、防、治、用”4字方针,并确定下“一荒四制加一评”(养、防、治、用、评)的战略框架。“养”,针对原生沙漠、沙地、戈壁等自然生态系统,规划重点“养护”(保护)区域;“防”,针对处于“亚健康”状态区域,预防潜在荒漠化、沙化;“治”,针对呈现“病态”的区域,科学推进荒漠化重点区域治理,减缓其恶化程度与人工修复;“用”,针对可开发利用的区域,坚持“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原则,管好用好沙区有限资源;“评”,针对荒漠和荒漠化地区,定期开展生态系统质量、功能、服务评估。

当前,我国的荒漠化总体趋势已有所遏制,但防沙治沙依然任重道远。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依然是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且越到治理后期,面临的困难越大,突破的难度更高。具体来讲,治理的难点主要体现为:一是长期性。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分布广,防沙治沙需要久久为功。二是艰巨性。过去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一些条件较好、治理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未来需要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其立地条件更差,难度更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更高,加之荒漠化通常与贫困叠加,难免触及“难啃的硬骨头”。三是反复性。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总体仍然敏感脆弱,对于已经治理成功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如果不加强预防或存在过度开发行为,很容易造成二次荒漠化和沙化。四是不确定性。在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和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荒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面临的自然条件具有极大不确定性,极端干旱、极端高温、洪水、沙尘暴等灾害往往不受人力控制,给未来防沙治沙工作造成极大的挑战。

数十年实践 孕育出宝贵的治沙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