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科技视点)
图①:沈阳新松机器人汽车点焊工作站。
张晨霖摄
图②:工作人员指导观众操作轮足机器人。
翁奇羽摄
图③:观众在参观一款拾放抓手装置。
翁奇羽摄
数据来源: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
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博览会上,最新成果纷纷亮相,成为观察机器人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如何?还要在哪些方面发力?记者进行了采访。
场景拓展,“机器人+”应用不断延伸
按照应用领域,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本次博览会打破按机器人分类的传统展示形式,打造了“机器人+”制造业、农业、商贸物流、医疗健康等10个应用场景展区和1个关键零部件展区。160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携近600件展品参展,其中60款为全球首发。
旋转360度无死角、根据指令自动灌装……走进“机器人+”制造业展区,但见机械臂挥舞自如,个个身手不凡。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出圈”,正从汽车制造、金属加工等传统领域向光伏、锂电池等行业延伸。机器人技能也随之“进化”,不只会干搬运、焊接等“体力活”,还能做排产、质检等“脑力活”,甚至能人机协作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我国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国。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44.3万套,同比增长超过20%,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在“机器人+”农业展区,形式多样的智慧果园解决方案吸引人们驻足参观。一座微型模拟温室番茄大棚内,一台多臂采摘机器人来回穿行,“看见”番茄后便会停下来、伸出机械臂,只需数秒就能采摘一个果子。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机器人不只“眼神”好,而且“头脑”灵活,能根据颜色判断果实的成熟度,监测果树生长信息、帮助估算产量。
服务农业是服务机器人应用拓展的缩影。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达645.8万台。采摘、巡检、物流、养老……服务机器人正加速与生产生活融合。
据专家介绍,近些年服务机器人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语音理解、视觉识别能力的嵌入让服务机器人更“聪明”了。
博览会上,一款全场景通用型3D相机备受关注。展台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以往的3D相机,该产品能“看”到20米之外,并且面对强光等苛刻条件也能连续输出完整、准确的深度影像信息。由于“害怕”室外强光,基于3D视觉的机器人之前主要在室内应用。借助新的3D相机,机器人可以走向户外,在大型仓储、物流、割草等场景中大展身手。
特殊环境作业的需求推动了特种机器人的发展,多款具有防灾救灾功能的机器人成为博览会上的“明星”。
“借助这款外骨骼机器人,你只需稍微发力,手臂就能轻松抬起30公斤的重物。”中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基于仿生学与人机工程原理开发的这款外骨骼机器人,能够自动检测手部发力的情况,提供精准细致的助力,可在应急救援、物流搬运等方面发挥作用。
专家表示,机器人是人工智能、5G等技术连接制造业的桥梁。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智能化、网联化、柔性化制造加速推进,发挥好机器人的撬动作用,不仅能帮助制造业提质增效,还有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新驱动,机器人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记者了解到,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较快,呈现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一些技术和应用已走在世界前列。
——打破垄断,进入汽车制造等高端应用行业。
在沈阳新松机器人汽车点焊工作站,4台工业机器人正挥舞手臂,在白色的汽车骨架上“戳戳点点”,展示其车身点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