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制度创新 助力产业集聚(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巡礼)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14 07:04:01
浏览

  货车川流,塔吊飞转,芜湖港内一派繁忙。今年1—8月份,该港口已完成94.4万标箱货运量,同比增长13.15%。“我们在集装箱服务上推出‘联动接卸’方式,实现芜湖港到洋山港点对点直发。”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芜湖港务公司总经理助理束顺全说,“联动接卸”使得客户成本降低30%,通关时间压缩50%。

  作为第六批获批的自贸试验区之一,安徽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年来,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不断加快制度创新,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合肥、芜湖、蚌埠3个片区以不到全省1‰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的进出口额、33%的实际使用外资、4%的新增经营主体和7%的税收,有力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制度创新深耕“试验田”

  “集团分、子公司较多,以往手账册较多,货物调配也不方便。此外,各家公司都在各自手账册进口储备零配件,带来资金积压,跨公司紧急交接物料也经常产生关税和各种手续。”谈起以往加工贸易货物监管模式,安徽合力工业车辆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军说。

  安徽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合肥海关与该公司创新启动加工贸易集团保税新举措,公司由原来的“多本账册”变成“一本账册”,大大降低了相关费用。以2020年为例,公司35批次发动机调拨节约500多万元外发保证金和100余万元的关税。与此对应,原先两天的调拨时间也缩短为仅需半天。

  “集团保税是将企业集团视为一个监管单元,解决了保税料件在集团内部自主存放、流转的问题,实现对保税料件统一规划、采购、调拨和使用。”合肥海关所属庐州海关关长彭军说,集团保税可以盘活企业内部资源,灵活调配,响应订单,释放产能。目前,安徽叉车集团、京东方、合肥晶合公司等多家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实现“上午提需求、下午料件到生产线”。

  联动接卸、集团保税、无感通关……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建设三年来,聚焦“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已累计探索形成16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创新案例。

  安徽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联动创新,在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此外,在全省分两批设立13个联动创新区,辐射带动安徽全域改革开放。

  服务主导产业建设“集聚区”

  作为一家科技初创型企业,安徽宝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和智慧教育。“公司成立初期,面临融资难题,投入研发资金短缺。关键时刻,是合肥市票据融资让企业渡过了难关。”公司总经理李广垒说,经过多维度评价,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为企业量身定制了3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可谓是“雪中送炭”。

  “公司已发行四期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累计为50余户科技型企业提供5.4亿元资金支持,有效解决科创企业研发投入大、知识产权难变现的问题。”合肥兴泰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总监骆霞说。

  科技创新是合肥最亮眼的名片。三年来,合肥市对科创企业支持力度加大,实现金融类产品全覆盖,累计为1000余户企业提供400亿元支持。如今,单个科技成果转化周期从自贸试验区获批前的一年缩短至3到6个月,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翻了一番,增长至6000余家。合肥片区新增注册企业3.4万家,较获批前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