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运行符合预期(全面辩证长远看待当前经济形势·记者观察)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其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今年以来,全球商品贸易出口走弱,主要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均出现了负增长,我国外贸承压不小。据海关统计,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4.32万亿元,同比增速由前三季度微降0.2%转为增长0.03%,在全球贸易格局重大调整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表现出稳定和韧性。
外贸发展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折射出经济发展底色。看待外贸运行态势,既要关注眼前的数据,更要放在空间和历史的立体坐标系中,坚持全面看、辩证看、长远看。
判断外贸运行态势,要将其放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横坐标中考量。外贸出口连接的是国际需求与国内供给,进口则连接国内需求与国际供给,一国外贸进出口表现离不开全球市场供需变化。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出口、消费、投资三大需求持续低迷,新订单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商品消费复苏相对缓慢,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已连续多月低于荣枯线。需求不振、贸易放缓是各个经济体面临的共同挑战,这必然对我国外贸造成影响。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外贸进出口增速随着国际市场供需变化上下波动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正常范围,我们就应该保持平常心。
站在全球视野,更能清晰感受到我国外贸的发展韧性:世界贸易组织10月5日公布的全球贸易最新预测,将今年的货物贸易增长预期从先前的1.7%下调至0.8%,明显低于过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初步测算,前7个月,我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可以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外贸国际竞争优势没有削弱,抗压抗逆能力稳固。
判断外贸运行态势,也要将其放在一国外贸发展的纵坐标中观察。既要看规模稳不稳,也要看质量高不高,更要看支撑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强不强。总的来说,今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的大环境下,我国外贸顶住压力,积极因素不断积蓄,外贸实现稳中提质、符合预期。
我国已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2022年外贸规模已突破40万亿元。今年二、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均在10万亿元以上,保持历史较高水平。从月度看,10月当月进出口总值3.54万亿元,月度增速由6月起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转为增长0.9%,外贸运行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
面对外需疲弱冲击,广大外贸主体积极应对国际需求变化,加大研发投入、整合产业资源,外贸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前10个月,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0.4%,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近六成。海关贸易景气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对未来进口、出口表示乐观的企业占比提升。
判断外贸运行态势,更要将其放在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坐标中来评价。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和新要求,广大外贸企业在结构优化、模式转变、动能转换上下功夫,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新产品优化外贸结构。产业基础是外贸发展的底层支撑。比如,近两年,我国外贸发展一大显著变化就是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表现十分亮眼。前三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7989.9亿元,同比增长41.7%。
从服装、家具、家电等外贸出口“老三样”到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为特点的“新三样”,外贸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化,正是我国主动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依托完备的工业体系,在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和市场培育下,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在不少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了完整高效、稳定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