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务实之行,探科研之极(科技自立自强)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27 06:34:02
浏览

小字号

  核心阅读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获得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巴克利奖,成为70年以来首位中国籍的获奖者。多年来,薛其坤及其团队从事基础研究、探索物质世界,在科研创新之路上从未止步。“从事科学工作,除了实事求是,还要做到追求极致,踏踏实实走好每步路。”薛其坤说。

  

  10月底,美国物理学会宣布,凭借拓扑绝缘体研究和在拓扑绝缘体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创新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获巴克利奖。该奖被公认为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高奖,旨在表彰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这也是该奖自1953年授奖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

  “这是国际物理学界对我和团队多年来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基础研究、探索物质世界的信心。”薛其坤说。

  “从事基础研究不能‘跳跃’”

  此次获奖,距离薛其坤带领团队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已超过10年。“多年来,薛老师始终坚守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不跟风,专注于做‘从0到1’的事情。”薛其坤多年的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院士贾金锋说。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量子效应。长期以来,使其“现身”并实现实验观测的难度极大,是许多研究者奋力追寻的科学目标。

  “一项技术的应用前景越大,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往往越具有挑战性,原创性越强,其颠覆性意义也越大。这是21世纪基础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薛其坤说。

  2009年起,薛其坤联合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多个研究组组成攻关团队,开始从拓扑绝缘体方向尝试突破。2012年底,在制备测试1000余个样品、克服一道又一道难关后,薛其坤团队终于成功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成果于2013年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上,被审稿人称为“凝聚态物理界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

  抵达一个里程碑,是下一段攀登的开始:2015年,团队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零电导平台;2017年,团队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观测温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层结构;2018年,团队与合作者首次发现一种内禀磁性拓扑绝缘体,开启了国际上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从事基础研究不能‘跳跃’。”薛其坤说,“科学工作,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一定不能作假、不能打折扣。”

  目前,薛其坤团队正沿着两个方向开展攻关,一个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的相关领域研究,另一个是高温超导相关研究。对此他十分坚定,“这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最关注的研究方向,有利于推动物理学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发展,我们站在世界前沿。”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未来可能应用于发展新一代低能耗电子器件。在薛其坤看来,“作为基础研究的团队,我们必须做好基础研究应该做的工作,为未来的应用打好科学基础。”

  “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

  谈及获奖感受,薛其坤提到4个字:天道酬勤。

  勤奋,是同事、学生对薛其坤共同的评价。因早上7点就在实验室埋首工作、晚上11点才离开,他被大家称为“7—11先生”。

  “从事科学工作,除了实事求是,还要做到追求极致,踏踏实实走好每步路。”薛其坤觉得,“要把一个实验做得完美,可能会花费很长时间,有时甚至会通宵工作。想做好高质量的工作,离不开艰苦的奋斗。”

  薛其坤常用自己“做针尖”的故事,向学生讲述“追求极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