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人工智能立法取得进展(环球热点)(2)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技术监管、法律伦理、政策评估的脚步,需要一些更有远见的框架来应对未知挑战。”董一凡表示,作为超大规模市场,基于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风险认知,欧盟希望利用自身现有市场规模和规则制定能力影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方向。此外,相对来说,无论是在技术、企业规模还是产业发展等方面,欧盟在全球并不处于很靠前的位置。因此,欧盟希望通过率先制定一些基本规则,为自身的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最基本护栏。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迅速进展主要源于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爆发的压力影响。”姚旭表示,自2022年11月OpenAI推出其大语言模型平台ChatGPT以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出台了不同的监管政策。欧盟人工智能立法进程被迫大大提速,现有进展速度远超此前预期。
姚旭分析,全球人工智能监管与立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以中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和机构迅速出台相关规制,对人工智能进行从框架到细节的治理探索。其中,今年7月,中国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是全球首个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做出迅速反应的法律,明确了本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和规范。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政府、立法与业界还在不断磨合。OpenAI的CEO奥尔特曼在国会听证会上曾经呼吁对人工智能进行更明确的监管,但美国国内现有的讨论还不足以在法律层面形成快速突破。
“制定人工智能全球标准,各方仍在博弈。”姚旭表示,今年5月,G7大阪峰会上,发达国家领导人声称要以所谓“民主价值观”为基础建立人工智能国际准则。今年11月,中国、美国、欧盟和其他约20个国家在英国签署了《布莱切利宣言》。近期举办的一系列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会议中,“全球南方”国家普遍表示,希望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合作程度不断加深,不希望在所谓的阵营间“选边站”,这与中国强调的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合作倡议完全契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法案》将使欧盟在人工智能监管国际合作中有较强独立性。
姚旭说,近年来,欧盟在科技治理领域形成了高度内部协同,此前数个数字治理相关法案均高速“通关”,欧盟在针对数字平台巨头的监管道路上也正协同加速。此次《人工智能法案》的快速进展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新参考:
平衡监管与发展是重中之重
《纽约时报》报道称,欧盟三方艰难达成协议,意味着《人工智能法案》的关键轮廓已经确定。该法案为那些寻求利用这项技术潜在好处的国家设定了一个新的全球基准。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哥伦比亚大学专门研究数字监管的法学教授阿努·布拉德福德的话称,欧盟的全面规则“可以为许多考虑监管的政府提供参考”。
“欧盟在人工智能立法方面遵循‘人工智能向善’理念,在对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责任的约束上,为全球其他经济体提供重要参考。”董一凡表示,欧盟推动《人工智能法案》落地生效,一方面可以利用布鲁塞尔效应,让在欧洲开展人工智能业务的利益攸关方遵守相关规则约束,从而对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欧盟将通过与联合国、G20和G7等多边平台合作,积极推广自身理念规则,增强该法案的国际影响力。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最终通过后,将成为全球加强人工智能治理浪潮中的重要‘靶子’。”姚旭认为,欧盟内部立法往往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例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已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建立数据保护相关机制的重要参考,也是几乎所有全球化运营的企业必须实时跟踪的重要合规依据。针对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当中的算法透明度、通用人工智能护栏、禁止使用的场景划分等内容,各国后续立法一定会针对本国实际情况逐条参考,确定保障措施和例外条款。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后续施行情况,也将成为各国着重观察的重点,其中,如何平衡监管与发展是重中之重。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受到全球的密切关注,因为其不仅会影响人工智能开发商,还会影响使用该技术的教育、医疗保健、银行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