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科研仪器靠什么打破垄断?
高端科研仪器靠什么打破垄断?
■本报记者 甘晓 陆琦
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高端科学仪器毫无疑问是科研硬实力的展示。“我国的高端仪器市场之所以‘被垄断’,是因为我们自己还没有很强的竞争力。”谈到高端科研仪器的话题,代表委员们无奈又扎心。
高端仪器受制于人
2018年12月,北京大学核磁共振中心向全国几十家核磁用户以及相关供应商发布邮件声明,指出相关供应商大幅提高售后服务费用和零配件价格的行为。该声明发布后获得了全国同行的共鸣。
他们降低服务标准、阻止第三方供应商维修、设置“只换不修”不公平条款等方式获得了高额的不当利益,根据公开数据,部分供应商维修维护类收入超过了国内销售总收入的30%,且逐年增长。
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你仔细看看,国内用的高端科研仪器基本上都是国外的,一旦形成垄断,对中国科研的影响会很大。”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杨学明坦言,从目前来说,大部分的高端科学仪器国外的水平比较高。出于科研的需要,科研团队的确要买国外的设备,因为要做最好的科研,没有最好的科学仪器和条件是很难的。
“核磁、质谱、镜等高端科研仪器,当前都存在被国外供应商垄断的风险。”全国政协委员王春儒说。
受整体制造业水平的影响,国内科研工作依然要在一段时期内维持对进口高性能仪器设备的依赖。
“如果仪器研发硬实力上不去,我们自己无法发展高端科学仪器,在这一领域还是会受制于人,而且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杨学明认为,高端仪器研发领域应该受到高度关注,因为大部分的新研究是靠新仪器设备做出来的。
自主研发离不开长期资助
如何尽快打破垄断,是代表委员们关心的问题。
参照汽车行业的发展路径,是蓝闽波为这个燃眉之急提出的解决办法。“以前,汽车要维修必须到厂商指定的维修点进行维修,去其他维修点维修厂商是不认的,现在我们的高端科研仪器面临一模一样的问题。”他告诉《中国科学报》。
对此,蓝闽波提出,建立科研仪器设备维修市场开放制度。“第一步,要开放第三方维修市场;第二步,开放零部件市场;第三步,零部件价格用一种合理的方法去核算。”他说,“市场开放后,竞争就形成了,价格就能下来。”
不过,这样的策略“治标不治本”。
杨学明表示,我国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较好的水平,比如中小型科学仪器等。我国已经采取很多措施来鼓励科研仪器的发展,但这需要长期的资助、更好的资助机制以及市场研发的投入。
当前,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设立了支持重大科研仪器发展的专项,多年来已有相当额度的经费投入。在蓝闽波看来,未来专项投入应针对急需解决的科研仪器问题予以重点支持。“积累下来,我们受制于人的现状才能得以改观。一旦突破某些关键核心技术的专利,价格马上就下来了。”
科研与市场双管齐下
要做出好的高端科学仪器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高端科学仪器需要研发上的大力投入才能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显现成效。”在杨学明看来,一方面,国家只有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学仪器研发的投入,才能培养一批真正能够做仪器研发的研究队伍来支撑该领域的发展,创新创业才会起来,有了人,才有可能做出能够跟国外竞争的高端仪器;另一方面,国家还要出台政策鼓励高端科学仪器研发公司的发展。
“科学家承担科研项目,当时在一些性能指标上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如果不和企业合作,就不具备商业化条件,缺乏迭代,难以做成一个‘好用’的产品。”王春儒说,“这样的科学探索可能做出一些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但缺乏政府稳定持续的支持以及来自市场的资金回馈,对突破国外高端仪器设备的垄断作用不大。未来,应重点支持和产业密切结合的仪器研制项目。”
王春儒表示,更重要的是,应对国产科研仪器生产厂家给予一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让他把设备卖出去,赚到钱,经过用户反馈进行产品迭代,形成这样的正向循环。”
杨学明强调,高端仪器设备的研发需要高水平团队的努力以及精心组织策划,也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以及国家和市场的大力资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硬实力,才能在科技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科学报》 (2019-03-05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