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然奥秘 勇攀科学高峰(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策划))(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4-12 02:10:01
浏览

  在刚刚过去的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中,我和队友们不仅要驾驶重型雪地车往返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执行科考任务,还要提前在中山站周边的海冰上探路,以协助站区卸货和其他有关作业。

  内陆考察起初探索距离约300公里、400公里的区域,慢慢延伸到1100公里,一点点深入南极大陆。本次科考又进一步延伸了南极大陆的探索路线,拓展了120公里左右的距离。为了确保拓展作业的安全顺利,我们精心准备,进行了卫星影像分析、路线选择规划等大量工作,借助科技手段对陌生区域的地形地貌进行辨别。

  南极的天气可以说是“喜怒无常”。这次科考中,我们经历了一场比较大的暴风雪。当时降雪量极大,在风吹雪的作用下,生活舱外的积雪有两个成年人高,停在雪地里面的4台雪地车全部被埋。由于没有专业的挖掘设备,我们只能人工手动挖车,足足用了一天的时间才把车挖出来。

  内陆考察的工作量很大,尤其野外作业中,一名队员的工作往往需要三四个人团结协作完成。但没有人喊苦喊累,大家都主动抢着干。我们成功在昆仑站首次开展了近红外天文观测以及近地空间环境全时段监测,成功测定了昆仑站全天空的近红外天光背景等关键数据,为昆仑站开展全年空天观测提供了坚实基础——我想,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团队里除了我这样的“老南极”,更有许多新加入的年轻人。看着他们努力拼搏的身影,我对南极科考事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本报记者胡润新采访整理)  

  秦岭站建筑设计师祝贺——

  为科考队员们营造温暖的家

  2月7日,秦岭站宣布开站。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五个科学考察站,也是我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南极考察站。作为秦岭站驻场建筑师,我与100多名建设队员共同迎接这片冰封大陆上的挑战,为科考队员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秦岭站所在区域是南极著名“风口”之一。为了保证秦岭站在“风口”安全伫立,我们充分考虑地形、洋流、风向、太阳高度角和雪影区等要素,多次开展模拟试验,不断优化造型与结构。

  经过科学研判,秦岭站主体建筑最终采用集中式布局,分为主楼和后勤中心两部分。主楼伫立在临海岩壁之上,下部牢牢锚固于地面;后勤中心匍匐在侧,与原生基岩共同构成主楼的基座。主楼与后勤中心内部联通,队员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免受风雪侵袭……

  建站过程充满挑战与感动。比如,南极大陆通常只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有短暂的夏季,这段时间是物资运输和施工作业的最佳窗口期。考察队必须在3个月内完成物资卸运、临时生活设施建设、主体建筑钢结构搭建等工作。今年1月下旬,经过气象观测,12级飓风即将袭击秦岭站,尚未封闭的幕墙可能会受到影响。考察队当即决定对迎风面进行紧急作业。40多名建设队员被分成5队,用牵引绳与吊车配合,艰难地控制幕墙板的移动轨迹。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在飓风来临前完成了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