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岭委员:引入社会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丁奎岭委员:引入社会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能达到10%就不错了,科研人员申请了那么多的专利,驱动力是什么?是真的需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还是因为评价体系需要通过专利来评职称、进行项目结题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针对专利质量普遍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提出了质疑。
从国家修订《科技成果转化法》,到各地出台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相适应的条例,以及再到部门和单位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细则,我国已经推出了各个层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但要将科技成果与产业充分对接,转化为经济新动能,依然有不少需要跨越的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以上”,在丁奎岭看来,“这表示政策实施已经显现出效果”,但在打通科技创新价值链“最后一公里”的探索中,依然存在成果熟化存在“断档”、内设部门能力与动力不足、考核制度不适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社会资源对接不畅等问题。
他表示,目前科研人员获得现金奖励是按照工资、薪金所得而不是偶然所得,实行累进缴纳个人所得税,最高可达45% ,税负过高也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丁奎岭对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需要更加务实的科研评价体系,专利申请不是简单的只看数字,更要注重专利的有效性、内涵和价值。当前专利含金量低,源头是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不足,这要从原始创新能力上找差距、补短板,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同时要通过政策制定扫清障碍,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实施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保护好科研人员。”
他同时建议,要在高校院所周边建设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承接基地,以高校院所为主体,采取市场化方式,引入企业和社会投资,共同开展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