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成果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千行百业(科技视点)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5-19 23:39:01
浏览

航天科技成果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千行百业(科技视点)

 

  图为今年4月,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新城村农民操作北斗导航定位拖拉机铺设地膜。
  马玉福摄(新华社发)

 

  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标注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高度和深度。

  发展航天事业不仅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要,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本期选取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等领域代表应用,展示航天科技如何服务国计民生,创造美好生活。

  ——编  者  

  

  载人航天工程——

  空间应用成果加速落地

  本报记者  刘诗瑶

  4月26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根据计划,乘组将利用舱内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载荷,在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开展90余项试(实)验。后续,试(实)验生成的样品将由科学家深入开展分析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要的科学应用成果。

  建造为应用、应用为根本,是打造中国人太空之家的初心使命。自1992年立项实施起,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就着眼于充分发挥应用效益的目标,研制部署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设施,持续滚动开展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目前,我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应用有序展开、成果频出。据统计,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有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以太空育种为例,在宇宙射线、微重力等极端环境作用下,太空“出差”的种子遗传进化加速。经科研人员筛选培育,形成了特性稳定的新品种,提升传统育种技术效率。2022年12月,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将来自黑龙江抚远的蔓越莓种子带回地球,在全球开创了蔓越莓太空育种的先例。

  此前,我国科研人员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培杂泰丰、华航香银针等,在产量、品质、抗性上表现突出。国家农业农村信息中心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航天小麦品种“鲁原502”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解决了大穗型小麦品种易倒伏难题,成为全国小麦种植的主导品种之一。截至目前,我国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4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400多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3600亿元,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

  载人航天还在生命健康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我国航天员在轨周期一般长达6个月,身体机能深受太空失重、辐射等因素影响,开展相关医学研究,有利于探究更多人体心血管和骨骼奥秘。我国科研团队完成了中国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这也是国际上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标志着中国成为国际上第二个具有在轨开展器官芯片实验和分析能力的国家。地面科研人员研发了一系列航天员健康维护和能力维持与增强技术,这些技术高效、无创、易操作、可穿戴,也可用于服务大众健康。

  此外,我国在太空中关于微重力流体、燃烧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家材料短板问题、改进相关产品生产加工工艺等作出了积极贡献。以空间实验获得的一种非晶合金制备方法为例,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设备的量产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