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运载火箭飞得更远更稳更准(科技视点·走近优秀创新团队)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6-16 22:48:01
浏览

  运载火箭在整个航天技术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锚定新的中国“高度”,研制性能更安全、“头脑”更聪明、成本更低廉的运载火箭,是航天人不懈的追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余梦伦智能火箭创新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正是这方面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这支团队深耕前沿技术,努力把火箭智能化发展和可重复使用能力的基础性技术做细、做精、做强。

  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实验室的工作就是在研制智能火箭的科学探索中,努力实现“从0到1再到N”的创新突破。“从0到1”,代表着智能火箭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密集突破;“从1到N”,意味着让科技创新为运载火箭赋能新力量,诞生无限可能。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

  接下来,运载火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作为运载火箭研制的“国家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

  结合国际趋势和国内需求,2021年,一院总体设计部正式成立实验室,确立了智能飞行、重复使用这两大研究领域,明确六类重点方向,实施智能火箭工程,为航天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

  在最近一次载人航天任务中,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的可靠性评估值,已从0.9896提升至0.9903,安全性评估值达0.99996。

  “为了再提升那零点零零几的火箭可靠性,靠一般技术冗余和管理优化手段,难度已越来越大。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可靠性的提升。”实验室副主任马英表示。

  马英介绍,根据国外一些经验,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尽管遭遇故障,却仍然可以通过自主关闭故障发动机、调整任务剖面等措施,保障后续任务的完成。参数正常,任务会成功;参数出现正常波动和偏差,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如果出现一些意外和重大干扰,参数偏差过大,就可能导致火箭发射任务失败。

  实验室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帮助火箭具备故障诊断与主动处置能力。一旦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出现不可控的故障,就能够立刻自动辨别出来,并根据辨识的结果主动更改策略,依据实际情况自身重新进行任务规划和系统重构,保证任务成功。

  徐喆垚是一院总体设计部的一名设计师,长期参与研制各类重点型号火箭。去年他加入了实验室,投入到让火箭更智能这件事上。他总是“泡”在实验室里,守着心爱的火箭“大玩具”。

  “团队研制的这套火箭智能系统叫‘扁鹊’,表达了我们对火箭能够自主诊断故障并修复的美好寄托。”徐喆垚说,扁鹊系统已经完成了全部调试,正在进行地面试验,将择机在后续发射任务中实现搭载应用。

  重复使用是智能火箭的另一热门技术。在马英看来,运载火箭本质上仍是把人或者物品运输至太空的交通工具,降本增效是大势所趋,必须及早布局、抓紧攻关。

  实验室成立当年的6月3日,在长三乙火箭飞行任务中,首次完成了我国基于300平方米可控翼伞的助推器落区控制飞行搭载验证。助推器与芯级分离后,实现了高动态下的卫星导航连续定位,在预定高度执行了各项关键动作,最终在翼伞的作用下,按预定的归航策略向目标机动点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为未来实现子级可控回收、垂直返回等新技术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基于在飞行动力学领域深厚的专业积累,实验室自主研制了“天际”软件系统。这套智慧火箭总体设计与仿真工具体系已推广应用到所有运载火箭型号研制中,初步实现了火箭飞行任务设计与仿真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极大提升了型号研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