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7-01 23:04:02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

  牢记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陕西广大干部群众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连续多年的卫星遥感图,记录下黄土高原的生态之变:从2000年至2023年,延安市植被覆盖率由46%提高到81.3%,由此,陕西的植被覆盖向北推移了400公里。

  不只山川添绿,陕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绿色产业兴起来,绿色动能强起来,绿色发展扎实推进。

  植绿增绿,牢牢守护好生态底线

  仲夏时节,行走在陕西富平,石川河水清岸绿,黄土塬草木葱茏。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荒山秃岭、黄沙漫天。

  水连土,土连塬,塬连田。聚焦山水林田塬一体化保护,见缝插绿、固沟保塬;筑埂改坡、保土蓄水,干旱地变身水浇地,让“望天田”成为“吨粮田”。综合治理、久久为功,荒坡逐渐披上绿装。“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6.78%,水土保持率达到89.76%。”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主任周琪说。

  守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基准线,陕西一步一个脚印:建成212口矿山含水层监测井,有效防止超采地下水;推动黄河沿岸煤炭井田开发后移0.55公里,留足江河生态缓冲带。“目前,黄河干流(陕西段)全线连续两年水质达到Ⅱ类,流域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田江介绍。

  一路向南,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的“中央水塔”秦岭绿意葱茏。

  走进秦巴深处,汉中宁强县汉水源村里,山高谷深、飞瀑高悬。三千里汉江从此发源,这里也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区。

  为确保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自2009年起,汉中市大力对汉江源头进行生态修复。改造河道滩地、栽植水生植物、打造生态护坡、拦截径流垃圾……真招实招换来绿水青山。“通过综合整治,全县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5.8%提升至84.7%,汉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多年稳定达到Ⅱ类。”宁强县水利局局长高正宝说。

  奋力当好秦岭生态卫士,2023年,陕西推动秦岭七省(市)跨区域保护,修订秦岭区域产业准入清单,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等级的面积占比提升至99.3%。汉江、丹江干流流域内7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江水丰盈,水流澄澈。

  如今,陕南对“护水”的执着,已化作当地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汉中累计建设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18个,覆盖744个行政村,确保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安康专门设立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实施在线监测流域数据,保障汉江水质稳定达标;商洛在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还林还草,植被盖度大幅增加,水源涵养能力稳步增强。

  多年耕耘不辍,交出亮丽答卷。“以秦岭区域、黄河流域为重点,近5年来组织实施26个省级山水工程和226个历史遗留矿山修复项目,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冯涛说。

  逐绿前行,扩绿、兴绿、护绿并举

  榆林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乔灌草结合,樟子松林挺拔傲立,立起一道绿色“防沙屏障”。

  看似平常的林地,藏着“三步造林”的探索——先栽植沙蒿,减少风蚀;再栽植灌木,拦住移沙;最后栽植乔木,逐步成林。“这样固沙保水能力强,苗木成活率可达90%。林地里的风速、水分、微生物等都有系统监测,实现科学治沙。”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