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施种植,让“菜篮子”拎得更稳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
“高效设施农业的投入较高,想把成本降下来,掌握自主技术是关键。”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技部负责人刘雪介绍,在智能连栋温室的设计和建设方面,翠湖农业实现了设施国产化率80%,推动单位平方米建设成本降到2000元以下。但是跟一些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为了加快补上关键技术短板,翠湖农业联合相关科研单位,采用“揭榜挂帅”形式开展协同创新项目攻关。
“当前,我国设施园艺生产有三个矛盾需要解决,即温室大型化与降低运行能耗、结构选型与宜机化,以及传统经验管理与智慧决策之间的矛盾。”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介绍,团队挂帅了“智能连栋温室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重点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智能温室生产的全程数字化和自主化智慧管理。
团队已为翠湖农业量身打造了“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数字服务平台——“首农翠湖工场数据管理平台”。“平台配套了自主研发的传感器,实现了环境精准感知、远程在线监测和信息反馈。”赵春江说,未来还将在智能化调控和精准作业方面应用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逐步实现智能温室关键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替代。
降成本的空间不小。刘雪介绍,围绕智能连栋温室,企业还开展了多项绿色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比如,根据光照季节性变化,引入不同玻璃喷涂材料,夏季反射多余的光和热,冬季则增加自然透光率。通过调控环境策略,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设施园艺面积、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设施园艺中近90%为设施蔬菜生产,约占全国蔬菜总面积的1/5,为有效保障‘菜篮子’产品季节性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高丽红说,也要看到,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仍是国内设施栽培的主要形式。
《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加快传统优势产区设施改造提升。新技术、新设备赋能,正逐渐改变传统大棚劳动投入大、产出效益不高的局面。在四川旺苍县,去年全县投入涉农资金100多万元,对土棚进行“数智化”升级。
“过去浇地施肥要6个人,有了智能管理系统,效率倍增。”白水镇白水村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管理员胡明按下水肥一体机按钮,30分钟就浇完了一个大棚,“不仅省力,还可以节水节肥四成左右,单个棚每年省出两三千元。”今年基地10个大棚种上了苹果苦瓜、水果彩椒、香蕉西葫芦等网红蔬菜,每亩可增产500至1000斤。
类型丰富的现代农业园艺设施,让蔬菜四季供应有了持续可靠保障。农业农村部已编制全国设施蔬菜棚型结构与工艺技术图册,聚焦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分区域明确了主推棚型结构,提出了设备配置清单和老旧设施改造的工艺做法,为推动设施蔬菜提档升级提供技术指引。“适应我国多样化气候类型,各地按设施结构性能合理安排适宜茬口和蔬菜种类,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光热资源节约能耗。”高丽红说。
设施种植业未来什么样
供得上、品质优,满足多元场景保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