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建设京津冀地区“1小时交通圈”(经济聚焦)(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8-21 06:35:01
浏览

  昼夜不舍,加紧施工。目前,工程土方施工已接近完成,主体结构完成92%,设备安装完成40%。“正在进行精装修,以及市政配套管廊和‘京帆’屋盖余下工程的施工。”周伟说,“争取年底前主体基本完工。”

  科学规划,高效互联,实现站城融合

  在这里,未来80%的换乘可在3分钟内完成,与地面楼宇平均衔接时间将不高于4分钟。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多进多出、多点落客、立体接驳”的交通组织方式。按照规划,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设计了约160个出入口,以及22处串联地下、地面、地上公共空间的“垂直交通核”,并将实施平层换乘、简化流线、地铁与城际之间安检互认等措施,从而实现站城融合、高效互联。

  从建设伊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就秉承站城融合理念,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图上,枢纽位于被称为“0101街区”的核心位置,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文明带和创新发展轴交会点。站与城,天然相融。

  把城市的阳光引入地下,枢纽上方专门设计了5个巨大的采光井,10面“京帆”就是采光井的屋盖。“京帆”上部采用镂空造型的金属“帆”,下部则是透明的“膜”。采用这种设计,每年可减少热负荷520万千瓦时,相当于3200台家用空调的夏季制冷量,每年可减少照明用电约48.6万千瓦时。

  “此项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运河的帆船,既是文脉传承的体现,也寓意着扬帆远航的美好未来。”焦旻介绍,在实现车站采光、保温、节能等多种功能的同时,“京帆”也将成为城市的独特景观。

  地下枢纽地上城。枢纽上方,未来将开发总面积约139万平方米的办公、商业空间和酒店、住宅。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规划区将打造“三轴三带、一心多点”的空间结构。其中,“一心”为创新金融商务中心,“多点”为副中心站、运河码头、水岸公园和家园中心。

  “相关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后,将实现以绿色交通接驳为主,成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站与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通州分局副局长刘海静说,发挥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带动作用,通过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实现区域内的职住平衡。“这里将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节点,还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枢纽、集约复合的城市活力中心。”

  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交会,促进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

  15分钟直达首都机场,35分钟到大兴机场和河北唐山,1小时到达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交通支撑,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拉开城市框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的北京市服务全国的十大客运枢纽之一。

  “快速连接中心城、有效服务副中心。”北京通州区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高国庆说,“副中心站建成后,将加快推动实现京津冀地区‘1小时交通圈’。”

  按照远期规划,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实现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与“八线交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张网深度融合;京唐城际、地铁6号线、22号线(平谷线)等轨道交通线路在副中心站交会。

  来到枢纽地下三层,面积约37.9万平方米的主站房已开始装修,站台规模8台14线。北京京投交通枢纽投资有限公司安全质量部经理沈璟璟透露:“车站开通初期,将接入地铁6号线、平谷线和京唐城际铁路3条轨道交通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