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按下“加速键”(产经观察·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直升机将检修人员送至淮河大跨越输电工程开展检修作业。
郑贤列摄
华能石岛湾核电基地压水堆扩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姜东坡摄
施工人员在国家电网川渝特高压输电工程川1标段作业。
陈 欣摄
南方电网500千伏光辉变电站全景。
张 强摄
一条银线,跨越东西,千里送电。
7月29日,甘肃至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线路全长2370公里,每年可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其中一半以上为新能源。
这是一条两省互利双赢的电力“高速路”:对甘肃而言,大规模新能源消纳有了更多出路——目前甘肃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5700万千瓦,工程投运后将汇集新能源电源1120万千瓦;对浙江而言,大电网稳定运行有了更强保障——浙江约1/3的用电为外来电,工程投运后将使全省外来电接纳能力提升约20%。
我国95%左右的非化石能源主要通过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在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建设节奏等方面的衔接协同”。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进展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推进煤电绿色低碳化升级
澜沧江中下游,江水奔腾,穿谷而过,景洪、糯扎渡、小湾等10余座水电站将蓄积的巨大水能转化为电能。在华能澜沧江水风光多能互补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两岸“光伏海”绵延、“大风车”矗立,携手保障迎峰度夏电力供应。
在这个基地,“我们借助跨流域梯级电站调度控制系统,确保50多台水电机组多发满发,同时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项目。6月1日至8月12日,发电量超300亿千瓦时,相当于约1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中国华能水电领域首席专家李红刚介绍。
新型电力系统中,非化石能源发电将逐步转变为主体,核、水、风、光等多种清洁能源协同互补发展,构建多元绿色低碳电源供应结构。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清洁发电体系,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度超过40%。
保供“稳”的基础夯实。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从2013年的约500千瓦时,增长到2023年的接近1000千瓦时。
发展“绿”的成色更足。2013年至2023年,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增长近5倍,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增长30多倍。截至今年上半年,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已超过煤电装机。
“能源供给既要安全可靠,也要清洁低碳,还要成本合理,破解这个难题,根本上要靠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新能源发电已实现平价上网。部分资源条件较好地区,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已降至0.3元以下,未来还将继续下降。
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因此需要与煤电等常规电源打好配合。2023年,煤电装机比重虽然不足四成,但发电量占比接近六成,还是电力安全保障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