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果成长为一个个特色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
“树顶端生长过密、花期水肥给养不足、传粉媒介有限、病虫害等问题,都会影响澳洲坚果产量。”唐少平说,依靠落头开心、保花保果、果园放蜂三个关键技术,配合嫁接改良新品种,大红山基地的坚果平均亩产从不足100公斤增加到340.56公斤。
经过培训,田小映熟练掌握了一整套坚果管理技术。他家坚果林里,树干向上生长的部分已被截掉,树下,蜂箱有序摆放,林间,果盛沁蜜香。田小映边说边向记者熟练演示新品种嫁接技术,“现在我家的澳洲坚果品种已改良了一半。蜂箱产出的‘坚果蜜’,品质很好,每公斤能卖60多元。”
临沧市镇康云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厂里,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检修一新,静待采摘季。“去年加工了3500吨,今年预计能超过1万吨。”加工厂负责人李晓波说,国产澳洲坚果从采摘、加工到送达消费者手中,最短只需15天,而且奶香更浓。
龙头企业不仅打通了销路,也带动了种植水平的提升。不知不觉间,卓莓、科思达、联想佳沃等企业纷纷在云南布局小浆果产业,如今生产基地已达25万亩。其中,错峰上市的云南蓝莓,成了年产10万余吨的大产业。
产品为何热销?
“市场要精品,我们就生产精品”
“早在1892年,云南就开始引种咖啡,但最近几年,云南咖啡才逐渐走红。”高黎贡山脚下,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种下的1.38万亩咖啡林郁郁葱葱,村党总支书记王加维对云南咖啡产业非常熟悉。
20世纪80年代,云南就开始规模化种植咖啡。王加维说,种的是不少,可咖农只管种,不会销,“当时收获咖啡果后,只会简单处理一下,就把咖啡豆拉到收购商门口排队,生怕卖不掉。”在保山、普洱等咖啡产区,咖农常常因为价格低迷而弃种,咖啡产业一度陷入了“低价——砍树——价高——种树”的循环。
如何跳出这个循环?“问题还是出在咖啡品质、品牌上。”王加维说,去年我国人均饮用咖啡数达到了16.74杯,消费者对咖啡的香气、风味、余韵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品质不过关,咖啡很难卖出好价。
近年来,云南省瞄准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不断提升咖啡品质,打造本土咖啡品牌。“市场要精品,我们就生产精品。”王加维说,精品咖啡是选品、种植、采摘、加工、烘焙等各个环节连锁反应的结果,瞄定市场需求,新寨村开始引进龙头企业。
“我们提供基础设施,企业引导咖农规范化种植、采摘、标准化晾晒加工,精品率明显提高,后续销售就有了保障。”王加维介绍,近年来,咖啡加工企业逐渐在新寨村集聚,全村拥有13家咖啡加工企业、5个咖啡庄园和100家特色咖啡小院。“现在国内外好多咖啡师都找我买咖啡豆。”新寨村佐园精品咖啡庄园创始人番启佐说。
村里顺势而为,打造起咖啡体验馆、民宿等“咖旅融合”项目。去年,新寨村接待了约15万游客。“游客来体验咖啡采摘、烘焙,制作手冲咖啡,还能品尝用咖啡制作的特色菜品。”王加维说,线上线下,村里人气都挺旺,针对市场需求研发生产的挂耳咖啡、冻干咖啡粉等产品,也在村办企业“新咖”的直播间里热销。去年,新寨村咖啡年产值达1.3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新寨村是云南省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云南种植咖啡面积达114.6万亩,生豆产量14.6万吨,综合产值超590亿元,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
■延伸阅读
森林是座“食品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