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从“舶来”到“出海”
原标题:中国话剧:从“舶来”到“出海”
话剧本是舶来品,起源于西方。经过一百余年的艺术实践,中国话剧已经成为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其表现方式也日渐民族化、本土化。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话剧被认为是比较难走出国门的艺术种类,这是因为话剧非常依赖语言。同时,还要对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外国观众来说,欣赏中国话剧的门槛是比较高的。但近十来年,中国话剧正逐步克服这些困难,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向世界戏剧舞台,其不俗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话剧就开始了海外之旅。北京人艺的《茶馆》于1980年在德国、法国、瑞士等国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它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展示了中国在半个世纪里的风云变幻。剧中人物众多,故事性也不强,这样的作品外国人能理解吗?但是,《茶馆》精彩的演出征服了西方观众,他们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中国话剧的魅力,称其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茶馆》的圆满演出说明,外国人是可以接受中国话剧的,语言的障碍也许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近年来,话剧走出国门演出的频率越来越高,不仅演出剧目日渐丰富,而且海外观众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原来我们认为是重要阻碍的语言、文化背景等差异,随着世界对中国认识的加深,反而能吸引国外观众。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话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走出国门的中国话剧,都不同程度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即便目前到海外演出的话剧有很多已不再刻意强调中国元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含有传统中国元素的作品确实更易为国外观众所接受。
在海外演出比较成功的中国话剧,相当一部分都是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古典名著。如田沁鑫导演的话剧《青蛇》取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黄盈导演的话剧《西游记》取材于同名古典名著,黄盈执导的另一部话剧《黄粱一梦》源自中国的唐传奇《枕中记》,赵淼导演的《水生》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还有一部分作品则主要表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如北京人艺出品的《司马迁》《李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杜甫》,表现张骞出使西域的《行者无疆》以及讲述北齐名将兰陵王传奇的《兰陵王》等。
还有一些作品,演出中着意突出中国文化元素。《戏台》由陈佩斯和杨立新联袂主演,讲述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发生在某戏班台前幕后的故事。在加拿大演出时,为了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京味儿,导演精心安排了传统戏曲音乐的现场乐队伴奏。角色的登台、退场以及台词的朗诵均参照京剧的节奏和韵律,展现出中国话剧的文化自信。由张国立等人演出的《断金》亦是如此,该剧以民国时期的北京为背景,讲述了东安市场五十年中三兄弟的恩怨纠葛,剧中展现了老北京的风貌和人文风俗,包括老北京的礼节、建筑制式、服饰细节、商贩吆喝等,还原了一幅真实的历史生活画卷。
即使那些由中国演出的外国戏剧作品,也因夺目的中国色彩而获得成功。《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导演赵淼在剧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身段和民俗元素,剧中的道具如拨浪鼓、扇子、旗帜、伞等,都具有中国古典演剧的特色,剧中出现的秧歌和跑旱船等元素不仅具有东方美,还具有高度的象征性。该剧在去年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上获得了“亚洲艺术特别剧目奖”及“特别表演奖”,并在今年7月举办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再次成功演出。
民族元素与现代审美相融打破语言壁垒
在走向海外的中国话剧作品中,民族元素与现代审美的交融是一大特点,这在作品的舞台设计、演员表演等方面均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