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视点·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科研人员在对同位素分离提取的实验样品进行测量。
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供图
产品研发工程师在实验室利用工业固废研制碳捕集材料。
深碳科技公司供图
研发人员在讨论新产品装配。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供图
研究目标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本报记者 谷业凯
今年1月,全球功率最高溶液型医用同位素试验堆正式开工建设。投运后,我国可分别实现钼—99、碘—131等两种医用同位素10万居里和2万居里的年生产能力。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医用同位素成果转化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应用在医学上的放射性同位素被称为“医用同位素”,它是核医学诊疗的基础,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这个试验堆专门为医用同位素而建,就是要面向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着力解决国内医用同位素供应不足的问题。”核动力院一所副所长张劲松表示。
医用同位素成果转化过程中,核动力院处在创新链的上游。张劲松打了个比方:“科研人员经过提取、加工等一系列流程,获得的医用同位素就像‘面粉’,药厂和医院再制作成‘面包’,供临床诊断和治疗使用。”核动力院产业开发部副主任张国平说,在实验室阶段,科研人员会进行靶件制备、堆内辐照、解靶、溶解、提纯等,虽然工艺流程“走得通”,但产量较低,技术成果要想实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让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核动力院一方面与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云克药业等众多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开展合作,打通同位素制备、放药研发、安全评价、临床应用全链条;另一方面,核动力院还将相关专利等科技成果“打包”,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四川海同同位素科技有限公司。由核动力院牵头的医用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在2022年获批成立,形成了高效协同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一体化平台。
医用同位素是核动力院积极开展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核动力院通过自主实施、许可、科技成果股权作价投资等方式,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23年,核动力院有效专利数量达到3039件。近3年来,该院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5项,实现现金收益2.37亿元,激励金额超6600万元。
2022年和2023年,核动力院连续修订、更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比如,我们明确了内外转化收益的计算基数。”张国平举例,“我们还修订了团队激励及权属激励方案,明确了应根据确权结果进行激励,对领导干部和管理部门的激励应聚焦于贡献度和创造的工作条件等维度进行评价。”
作为央企所属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核动力院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院所两级决策机制,搭建了研产一体的转化管理体系,对转化项目从计划、立项到实施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核动力院还积极探索技术经理人制度,为专利发明人提供包括“技术评审、专利申请、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我们充分运用各级有利政策,在转化模式、转化领域、激励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突破,建立有效管控模式、实施正向激励,引导科研人员将研究目标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张国平表示。
瞄准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本报记者 刘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