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身临其境新体验(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聚焦文化新业态)
虚拟现实影像通过视听双向互动,消弭了传统影视中观众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观众成为影像叙事的一部分,成为场景中的主体。而且,与传统影视不同,虚拟现实影像更注重个体化、个性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是身体力行,是把知识具象化。而今,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我们能以更具象化的方式学习知识,将“读书”与“行路”有机联系
丰富的数据源、广阔的应用场景与巨大的消费需求,是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今年暑期,北京石景山首钢园开设的大型元宇宙数字体验综合展,吸引游客争相打卡。在这里,观众头戴虚拟现实(VR)设备,不仅可以跟随数字人导游飞入钟鼓楼,开启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之旅,还可以梦回唐朝,尽览长安古城美景,与古人展开跨时空对话。
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迅速发展,各类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公布的2023年度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中,仅文旅领域的应用就涵盖传统文化数字化、数字演艺、智慧旅游、展览展示、文物修复、网络直播等方面,覆盖内容制作、传播、营销、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可以说,虚拟现实技术已迈过实验性阶段,在实际应用中开创着新的文化业态。
科技重塑视听
虚拟现实影像在视听体验上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只是影视的“全屏化”“立体化”,更能让观众与环境深入互动,从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因此,在创作伊始,虚拟现实影像就与传统影视截然不同。传统影视通过既定视角呈现故事,无论是画面构图还是剧情发展,观众都只能单向接收,也更容易追随创作视角理解作品含义。虚拟现实影像360度的3D全景视野,则让信息从四面八方涌来,俯仰之间皆可观可感。如何既让观众沉浸其中又实现情节推进,提升影像的真实性和互动性,是虚拟现实叙事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影像的互动体验更加流畅自然。观众可以通过转动头部、视线聚焦等方式进行交互,不同动作影响剧情的不同走向和发展。例如在虚拟现实动画《虫虫之夜》中,观众视点落在不同位置,隐藏的虫子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虫子可能会调皮地躲藏起来,另一些则会好奇地探出头来与观众“交流”。这种细致入微的互动设计,不仅增强观众的沉浸感,还使得整个体验过程充满惊喜和乐趣。
除了视觉之外,听觉也在虚拟现实叙事中起着关键作用。现实生活中,尽管视觉占据人类70%以上的感知,但双眼重合视域不足180度。相比之下,人们的听觉不仅有360度感知范围,而且耳朵的掩蔽效应会让人的注意力在声音的提示下集中和聚焦。因此,相较于传统影视通过左、右两个立体声道匹配屏幕内容,虚拟现实影像的环绕声布局需要与观众的视觉体验无缝衔接。当观众站在不同位置时,声音位置也会随之移动,带来更加逼真的效果。在“敦煌奇境”多媒体展中,创作者运用环绕声技术,根据情节发展将莫高窟外的风沙声、窟内的脚步声、壁画中的乐器声等声音元素融入其间,让观众闻声而行,穿梭于古老的时光回廊,在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中聆听历史低语。
虚拟现实影像通过视听双向互动,消弭了传统影视中观众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观众成为影像叙事的一部分,成为场景中的主体。而且,与传统影视不同,虚拟现实影像更注重个体化、个性化。观众借助虚拟现实设备,能够完全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享受独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种体验使得观众与影像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世界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