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盐碱地变身致富田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9-18 06:30:02
浏览

连片盐碱地变身致富田

 

  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改良盐碱地上的玉米迎来了丰收。

 

连片盐碱地变身致富田

 

  改良盐碱地离不开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图为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灵沙乡德润农场数字化可视平台查看玉米地遥感图像。

 

连片盐碱地变身致富田

 

  图为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盐碱示范田查看玉米长势。
  均为康浩源摄

 

连片盐碱地变身致富田

 

  扫码观看视频

 

  9月的宁夏,位于贺兰山脚下的石嘴山市平罗县灵沙乡,1.75万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成熟的玉米和高粱让这方土地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初来乍到的人很难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大片白茫茫的盐碱地。

  中国是盐碱地大国,盐碱地面积排名世界第三,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及部分沿海地区。其中,宁夏引黄灌区有约248万亩,土壤整体有机质低、中重度盐害碱害土壤占比大,普通农作物难以生长。

  大片盐碱地如何变成高产田?科技工作者采取了哪些措施?近日,记者深入当地进行了采访。

  

  难啃的“硬骨头”

  “以前这里要啥没啥,没想到现在靠着高科技,庄稼居然能长这么高!”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祥河村村民秦继红指着即将收获的600亩高粱,脸上洋溢着笑容。他告诉记者,自己务农30多年了,以前从没对这片撂荒的盐碱地抱什么希望。如今,经过改良,盐碱地“活了”!

  像秦继红这样“没想到”的人不在少数。毕竟,盐碱地自身的基础条件,多年来确实很难让人乐观。

  宁夏大学教授、宁夏盐碱地改良利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许兴介绍,宁夏南北狭长,地势大体上是“南高北低、西部高差大、东部起伏缓”。贺兰山脚下的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引黄灌区下游,“盐随水来”容易,“盐随水去”却较难。特别是大武口区,“盐碱双高”的耕地约占当地耕地面积的六到七成,土壤盐碱使粮食产量受到很大影响,重度盐碱地几乎无法种植粮食作物。类型多、不好治、易反复,是盐碱地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从气象看,内陆地区降雨量少、水分蒸发快;从地形看,当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从地质条件看,这里地下水位高,含盐量大;从人为因素看,以往农业种植灌排不协同,也容易加剧洼地积水。这些都是形成黄河流域内陆盐碱地的重要原因。”许兴说。

  盐碱高、板结重、土壤瘦、排水难……记者跟随科研人员走进一处试验田,随机取了一捧未经改良的土放进仪器。不一会儿,仪器显示的pH值就高达9.17。这种条件下,如何让盐碱地成为“大粮仓”,着实需要科技工作者们费一番脑筋。

  “中国可供开发的盐碱地资源超过5亿亩,但盐碱地综合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性难题。相比于碳酸盐较高的东北苏打盐碱地和氯化钠较多的滨海盐碱地,宁夏的黄河流域内陆盐碱地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钠盐、镁盐、钙盐等通过虹吸作用纷纷向地表汇集,盐碱成分更为复杂。”沈阳化工研究院土壤修复研发总监李婷婷分析,换土抬田、土壤掺沙、灌水洗田等传统方法尽管可以在早期起到一定作用,但依然“治标不治本”。短期效果过后容易加剧养分流失,构建健康的土壤耕层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根治盐碱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因地制宜。

  两把“金钥匙”

  白茫茫的盐碱地究竟是如何变成适合耕种、实现高产的“绿洲”的呢?科研人员探索出两把“金钥匙”,破解难题。

  第一把,采取多重手段改良土壤,力争“以地适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