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跨越式增长,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坚定——新中国成立75周年工业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题:工业经济跨越式增长,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坚定——新中国成立75周年工业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这是持续筑牢的发展根基——从一穷二白起步,到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首位,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体经济持续壮大,大国发展固本培元。
这是不断培育的竞争优势——“神舟”飞天、“蛟龙”探海、高铁飞驰……大国重器惊艳世界,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竞争力与日俱增。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实现规模总量的跨越式增长和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实体经济重要支柱性地位,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引领工业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强筋壮骨,夯实发展底气
9月19日12时11分,机头标记着“C919”字样的中国南方航空公司CZ3539航班从广州白云机场腾空而起,飞向上海虹桥机场。至此,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全部开启国产大飞机的商业运营,国产大飞机翱翔在更广阔的蓝天。
2024年8月29日,南航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正式入列。新华社记者田建川 摄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工业水平上;大国重器,是工业实力的有力证明。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举,我国工业经济在设备落后、产能低下的薄弱基础上艰难起步。
75年弹指而过。如今,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稳固。
1949年,新中国第一台车床在沈阳诞生;今天,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大国;
1952年,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今天,我国铁路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
1956年,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总装下线;今天,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名片”……一个个振奋人心的事实,见证制造大国的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始终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不断夯实发展根基。
从“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到国产大型邮轮出海远航,一路行来的每一次突破,都标注着制造强国建设的坚定步伐。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占全世界比重为30.2%。
“一国工业化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现代化的进度和程度。”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75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开疆拓土。今天,“全”“多”“大”独特优势更加明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创新突破,积蓄发展动力
近日,华为公司在深圳发布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凭借技术和供应链的突破,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
坚持创新驱动,国产手机向中高端升级。数据显示,我国折叠屏手机市场连续四个季度增速超过80%。
这是中国制造求新求变的一个缩影。回顾75年,工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国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快速推进。
科技“硬实力”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通过学习引进和自主研发双管齐下逐步提升工业经济科技含量。改革开放以后,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工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创新能力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2024年5月26日拍摄的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新华社记者王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