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 | 创新之魂,生生不息(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9-29 11:57:02
浏览

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兴辽英才计划”等,成功逆转了多年来人才流失的趋势。2023年,该省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4387名,同比增长77%。

到沈阳的博士生们在展台前了解岗位需求。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到沈阳的博士生们在展台前了解岗位需求。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各地通过强有力的人才政策支持,完善创新生态,产业高地的“磁吸”效应不断放大,吸引全球英才纷至沓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理论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科技创新到文化创新,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已升至世界第11位,较去年上升1位,是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抓改革,为创新体系提“效能”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科教资源富集的陕西,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壁”,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奔赴“生产线”。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解决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困扰,成效明显。

我国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机制。在组织管理方面,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推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在科研评价方面,破“四唯”,为科研人员减负;在成果转化方面,权利义务、分配方式、保障措施等进一步明确,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基于碲锌镉材料的各种探测产品。人民网 王丽摄

基于碲锌镉材料的各种探测产品。人民网 王丽摄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靠改革,把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辽宁省科技厅厅长蔡睿说。得益于政策的精准引导,当地传统产业在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一次次“双向奔赴”中,已经脱胎换骨。

在体制机制改革护航下,新技术正在加快“落地生金”。今年上半年,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次数同比增长22.2%,一批高价值专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场景中加速落地。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个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面向未来,创新的中国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

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显著增加,2023年占比达到6.6%;科技型企业蓬勃生长,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连续多年超过75%;研发人员队伍日益壮大,总量稳居世界首位;青年人才成为科研主力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80%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

创新的中国,生生不息;创新的民族,永远年轻。

点击进入专题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链接:

看道地药材如何更“地道”

“热”爱102℃的蒸汽

“小牙刷”也能撬动“大产业”

当机器人的AI“眼睛”看向世界

“煤老大”的“新”出路


(责编:罗知之、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