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上海市抗癌科技奖揭晓
王红阳院士(左)为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一等奖获得者高春芳教授颁奖(王广兆摄影)
建立具有自主产权的糖类肿瘤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提出并定义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累及野照射技术、建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全程管理新模式、构建肾癌精准微创诊疗体系……3月13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上海市抗癌科技奖颁奖仪式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举行。来自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医院、中山医院等医疗机构的11个获奖项目,聚焦“肿瘤精准诊治”,涵盖了肿瘤诊治及预后管理、基础研究与转化等前沿领域,展现出沪上肿瘤医学专家在推动肿瘤精准化诊治及管理中迈出的步伐。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高春芳教授主持的项目《肿瘤糖类标志物检测技术的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荣获此次科技奖一等奖。该项目从标志物发现、检测方法学建立及性能优化、临床多中心验证、关键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展开系列研究,形成包括超敏荧光糖泳技术等在内的4项核心技术;创新建立了含10种肿瘤的N-糖数据库;建立了7种肿瘤的14个诊断模型。项目发现并建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糖类肿瘤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为多种肿瘤的临床精准管理提供了重要手段。为推动国内糖标志物的研究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赵快乐教授和吴小华教授,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郭剑明教授主持的项目获二等奖。赵快乐教授主持的《食管癌放化疗方案优化和转化研究》,在首创的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的的累及野照射技术基础上,用前瞻性大样本的III期试验比较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时,紫杉醇与顺铂的异同,为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该研究还首次揭示了亚裔食管鳞癌和欧洲裔食管鳞癌的基因差异,明确了亚裔食管癌的高频突变基因,尤其是NFE2L2 基因突变在亚裔患者中的意义。
在吴小华教授主持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全程管理模式的建立》中,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分子标志物研究、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卵巢癌遗传易感及诊疗相关基因检测的开展。项目完善了国内癌遗传性卵巢癌数据,开展多项卵巢癌遗传基因研究,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为遗传性卵巢癌的管理提供了中国人自己的数据。项目还建立了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全程管理的新模式,整体提升了全国卵巢癌治疗的整体水平。
中山医院郭剑明教授的《肾癌精准微创诊疗体系的建立》中,建立了肾癌精准微创诊疗体系的建立,提高保肾手术的比例,降低肾部分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同时建立分子分型与病理亚型的个体化随访治疗规范增强肾癌术后重点监测,早发现转移复发,提高患者总生存期。
据悉,本届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于2018年6月启动,经专家函询、评审,最终11项进入二轮角逐并分获奖项。展示了近年来上海市肿瘤诊治研究的大方向和新高度,强调了肿瘤诊治的精准化及全程的精细化管理,在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下共同解决诊疗难题,并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临床能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
上海市抗癌协会于2014年12月七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期间通过了设立“上海市抗癌协会科技奖”奖项的相关议案。作为上海肿瘤领域的最高奖项,也肩负着将上海肿瘤诊治方面的的创新成果推向全国,让上海的科技工作者登上更高的平台的责任。自2015年首届评奖开展以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推荐的“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23项,其中15项获奖,获奖率65.2%。2017年申报的11项中,8项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奖率达到72.7%。
在当天举行的上海市抗癌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新当选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陈震教授表示,将进一步规范奖项的评审工作,保证奖项的公正和权威,去芜存菁,集我们团体之力,将高质量的项目推向中国甚至世界舞台,为推动全人类抗癌事业的前进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