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市场之路该怎么走?(2)
总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的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动力”)是国内首家实现连续发射成功、首家将商业组网卫星送入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首家具备一箭多星发射能力的企业。星河动力首席执行官刘百奇告诉记者,部分企业生存压力大,直接原因是资金短缺,但从深层次来看,还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一般认为,成本低就意味着可靠性差,这似乎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刘百奇进一步阐释道,“但我们的实践表明,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之后,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可靠性是完全可能的。目前,行业内领先公司的优势之一便是可重复利用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也是个典型的例子。”
“商业航天企业要实现降本增效,必须靠技术。”刘百奇说。
北京钧天航宇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正勇告诉记者,这次“一箭15星”发射的“天雁24星”是该公司的首颗新技术验证星,卫星在轨验证取得的相关成果将为进一步研制高性价比商业卫星提供核心技术。
“未来,我们将不断拓宽市场,让我国的卫星在全球更具竞争力。”常正勇说。
“美国商业航天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效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北京星辰未来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星辰未来研究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他观察到,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不大,在局部范围内竞争非常残酷。
“很多人都模仿马斯克,渴望成为下一个马斯克。一些企业在某些特定应用领域或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上‘扎堆’,导致出现低水平的重复。”该专家说。
中国航天既有的一些成功模式,也对我国商业航天企业的决策产生了影响,但该专家提醒,若要在商业航天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超越简单的复制与模仿,积极探索新的创新路径。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昌武对此深表赞同。他告诉记者,蓝箭航天正专注于卫星互联网所需的关键技术,尤其是低成本、高频率、大推力发射技术的研发和突破。
“我们致力于开发新一代液氧甲烷火箭动力技术,大胆采用低成本舰体材料,持续提高发展频次,提升测试发射能力。”张昌武介绍,“只有迈开步子创新,我们才可能兼顾效率和进度,实现成本可控。与此同时,我们坚决、规范地执行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流程的相关要求,牢牢守住质量和安全的底线。”
星辰未来研究院的上述专家提及,除了领军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行业内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化技术创新同样重要。这不仅是打破同质化的关键,也是解决资金挑战的可能途径。
通信卫星是商业航天最为人熟知的应用方向,但其对卫星数量、基础设施和前期投入的高要求也给许多企业带来了盈利难题。然而,商业航天的应用远不止通信,遥感、气象探测等领域都是潜在的突破口,许多优秀企业已经在这些领域建立了有效的盈利模式。
“我建议初创企业应该关注小而精的细分领域,在这些领域探索创新,实现盈利。”该专家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模式也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制造业强大,擅长开发细分市场,企业在许多细分市场都可以做到规模和技术领先,这一点在商业航天领域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