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海要水 解“发展之渴”(经济新方位)(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1-23 06:35:01
浏览

  成本高,二在膜耗。“海水淡化的关键设备是超滤膜和反渗透膜,一般用4到5年,就得换新膜。”徐凯介绍,如果使用进口膜,换一次要花费七八千万元,攻克关键技术后,使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滤膜和反渗透膜,成本仅为进口膜的1/3。

  成本高,还在药耗。平日里,膜要常“保养”,定期用杀菌剂、絮凝剂等去除污染物。使用杀菌剂时,次钠的消耗量大,每吨就要1400元;因为属于危险化工品,运输费用又高,企业成本压力不小。

  可是,鲁北碧水源的次钠成本每吨不到700元,这是怎么做到的?记者从园区化工企业驶来的一辆车中发现了答案——“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我们为周边的化工企业提供淡化水,他们产出的次钠等附加品,又变成了我们的原材料,就近送上门,既节约了药剂购买成本,又省了运输费。”徐凯说。

  降成本,循环经济“功不可没”。北方冬季温度低,受热胀冷缩影响,海水淡化膜孔径会缩小,阻挡水分子。为解决这个问题,每天要用蒸汽加热12万至13万吨海水,购买蒸汽又是一笔不菲的支出。鲁北碧水源巧妙地省去了这笔费用。

  淡化工厂不远处,一个“大烟囱”格外显眼。“那是大唐电厂的冷却塔,电厂用海水冷却,产出带有余温的水,现在通过管道运输到我们这里,恰好替代了蒸汽加热,有效减少冬季低水温处理能耗。”徐凯说。

  算好循环经济账,鲁北碧水源的海水淡化成本较行业平均低20%以上,企业用水成本降低37%以上,增加水资源利用量超5000万立方米。

  “一水多吃”提高利用水平

  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将达每天290万吨以上

  “轰隆隆——”循着机器声响看去,两台不同颜色的装置同时运转。“这是能量回收装置,黄色是进口的,银色是自主研发的。”徐凯说。

  什么是能量回收装置?“以前,每淡化1吨海水,可能要消耗十几千瓦时的电;进行能量回收后,电耗降到每吨3千瓦时左右。”徐凯说。

  能量回收装置十分重要,但此前多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维修也麻烦。“有一次,我们发现进口的能量回收装置运转起来噪声很大,原来,进去了一颗米粒大小的杂质,把装置的转子打出一个小坑。国外经营商花了很长时间检查维修,报价高不说,关键是耽误了工期。”徐凯说,“这让我们意识到,必须把海水淡化的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鲁北碧水源与浙江一家公司合作,自主研发能量回收装置,还专门拿出一条生产线开展国产化设备试验。设备投入使用后,发现效果优于进口设备。目前,工厂许多关键设备已完成国产化替代,在二期项目中,有一条生产线会实现100%设备国产化。

  许多人对海水淡化仍心中存疑:淡化产生的浓盐水何去何从?若排入循环能力较差的海域,是否影响海洋环境?

  在鲁北化工园区的鲁北盐场,放眼望去,一座座盐山绵延起伏。记者发现,浓盐水到了这里,竟摇身一变成了宝贝。

  “浓盐水是优质的制盐原料,先提溴,后制盐,成本低,效率高,破解了浓盐水不能直接排海的难题,形成‘电厂循环冷却水—淡化—提溴—制盐’的绿色节能高效循环产业链条,将海水‘利用到极致’。”赵吉义介绍。

  “海水淡化产业持续发展,要靠延链补链强链增加盈利。”跟随徐凯走进一座车间,麦芽的芳香扑鼻而来,“除了制盐,我们还试着用淡化水酿啤酒,提高海水淡化的利用和经营水平,实现‘一水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