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出新动能 “闯”出新天地(走进产业地标·在高新区感受新质生产力)
合肥高新区“量子大道”。
张 霞摄
安徽合肥高新区,有一条远近闻名的“量子大道”,几百米的街道,聚集了20余家量子企业。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均诞生于此。
拐过几个路口,便是科大讯飞、中科类脑等人工智能企业集聚的“中国声谷”。从提供知识问答、整理会议纪要的认知大模型,到面向基层医生提供辅助诊断服务的智医助理,再到通过声纹判断设备运行状态的智能产品,千亿级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这里拔节生长。
10年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合肥高新区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仅为三成左右,如今,这一比例上升至超七成。作为新兴产业集聚地,合肥高新区“创”出新动能、“闯”出新天地的背后,有哪些精彩故事?记者进行了采访。
集聚创新要素,为企业孵化“搭台筑巢”
演讲稿在半空清晰成像,演讲更加轻松自如……今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典礼上使用的“空中成像提词器”,让现场师生啧啧称奇。
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成介绍,通过自主研发的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能够让提词画面浮在空中,只有正面使用者能看到,配合自动翻页系统,让演讲体验更舒适。
走进东超科技的展厅,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应用引人入胜:在医院,医生可以进行非接触式查看档案、操控设备,减少交叉感染;在小区,点击空中按钮,便可自动开启垃圾分类站的投递门……科幻电影中的“隔空触屏”成为现实,东超科技年产值超亿元。
回首来路,东超科技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下半年,刚生产出国内第一块负折射平板透镜,韩东成就耗尽了启动资金。
困境中,合肥高新区组织的“合创汇”路演比赛带来机会。经过评估,东超科技获得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800万元投资。“有了这笔资金,我们得以继续优化空中成像技术,持续推进产业化落地。”韩东成说。2020年初,东超科技研发出第一个成熟产品——非接触式电梯交互终端,只需点击空中按钮即可操控电梯。
作为初创型企业,想要顺利进入市场并非易事。在成果转化的关键节点,合肥高新区又将东超科技的产品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名单中,投入医院等应用场景。“这给我们提供了‘出圈’机会,发展壮大的信心更足了。”韩东成说。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也要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让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合肥高新区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两条创新主线,聚焦源头技术挖掘、优化科创服务,加快项目孵化培育。“今年我们正式启动‘新质企业高成长培育工程’,将提供‘源头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孵化—产业加速’的全链条服务,力争到2026年,新质企业群体数量实现倍增,突破3000家。”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推动供需匹配,促进上下游融通创新
量子智能印章什么样?
走进位于中科大先研院未来中心的安徽云玺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童迎伟介绍:量子智能印章能够自动识别用印人、时间、地点等信息,用印数据实现量子安全加密传输存储,帮助解决政企印章移动监管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