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巨灾险,合力担风雨(财经故事)
巨灾保险是应对和管理自然灾害风险的重要工具。今年6月修订通过、自11月1日起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出,“建立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保险。”近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巨灾保险保障机制”。
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探索巨灾保险试点工作。从各地实践看,巨灾保险对灾后恢复重建、保障生产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广东省相关试点近3年保费收入8.6亿元,赔付19.3亿元,为台风、强降雨等灾害救助提供有力支持,赔付作用比较明显。
今年初,河北省为全省城乡居民投保综合巨灾保险,覆盖地震、台风、暴雨、洪水、暴雪等各类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全国首单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的综合巨灾保险落地,为全省2635万户7400多万群众提供风险保障。
河北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该巨灾保险由政府出资投保,通过保险机制转移灾后重建的财政压力,形成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担机制,通过灾后及时高效专业的保险赔偿,提高政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减轻政府救助压力。
“政府每年投入2亿元财政资金,全省居民获得20亿元的风险保障,财政资金放大效果显著,且每年从保费中支出固定的防灾减损费用,实现向主动风险预防的转变。”这位负责人说。
随着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发展巨灾保险愈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专家表示,进一步强化巨灾风险保障,推动巨灾保险高质量发展,要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防灾减损服务、丰富风险分散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力。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保险业需更加突出‘防重于赔’理念,做好风险减量服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说。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积极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巨灾风险管理关口前移,探索“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模式。今年秋季,在台风“摩羯”登陆前,中国人保通过发布台风大灾预警提示信息、转移风险路段可能涉灾车辆、帮助企业客户转移养殖标的等举措,助力减少因灾损失。近期,中国人保推出巨灾风险减量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巨灾安澜”,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模拟、预警以及损失评估,助力打造“以防为主、防赔结合”的巨灾保险风险管理服务体系。
此外,有的保险机构搭建风险减量管理平台,利用红外监测、物联网等技术,做好风险隐患预警处置;通过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培育风险减量人才队伍。
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配合有关部门完善防灾减灾数据信息共享机制,鼓励保险公司联合各地政府和职能部门开展防灾减损宣传和配套服务,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发展巨灾债券,是健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重要方面。2021年,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通知,支持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2021年,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在港发行巨灾债券,为7亿元以上的台风损失提供2.5亿元的风险保障。2023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港成功发行巨灾债券,为50亿元以上的地震损失提供2.3亿元的风险保障。
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朱晓云说,将在前期成功发行巨灾债券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效联通,拓展巨灾风险分散新途径,增强行业巨灾保险保障能力。
据了解,金融监管总局将支持更多内地保险公司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支持香港国际再保险市场加快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09日 17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