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2)
各地区各部门着眼长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努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转化为业界领先的产品,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李越有深切体会。前不久,第一款采用超材料天线技术的平板电脑正式发布,超材料天线研发由联想集团全球创新中心与李越团队联合完成。
“通过产学研合作,我们将写在论文里的‘零折射率’等超材料理论应用在平板电脑天线设计上。”李越说,这次“牵手”既实现了科研成果落地,又催生了发明专利、学术论文等一系列新成果。
科技成果蕴含的巨大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从创造力变为生产力。
截至10月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万件,其中专利权人为企业的占比超过七成。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增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比提升至70.9%;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同比增长24.1%。
“目前,27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计134.9万件存量专利完成了全面盘点,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发明专利进入可转化资源库。”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
技术市场蓬勃发展——
“‘科技红娘’帮助真的大!”浙江斯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感叹。在宁波市海曙区科技大市场撮合下,一家科研机构帮助斯普智能设计出变频控制技术方案,使泳池设备平均能耗降低80%,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企业口中的“科技红娘”,就是技术经纪人,他们在成果挖掘、转移转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宁波,技术经纪人总数已超1700人,仅今年就推动举办线上线下科技合作活动上百场,发布科技成果超千项。
左手接课题,右手拿订单,技术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是我国技术市场蓬勃发展的体现。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4.4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按比例赋权”“先确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等政策措施和模式,让创新成果加快走向应用。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3月,华中科技大学与百度启动全国首个面向本科生的“飞桨班”。该班实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华中科技大学选聘教师作为学业导师,来自百度的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双方融合教学场景和产业需求,探索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完成总装下线,20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参与研制;“东数西算”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商用,300多家产学研用单位合力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发展……龙头企业、高校成立联合研发机构,产业链上下游结成“创新联合体”,产学研合作不断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业,是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