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该怎么保护
我国目前有野生大熊猫1864只,数量比上世纪80年代的1164只增长了67%,67个保护区覆盖了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66.8%。长江江豚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现存1012头,数量比1990年的3600头下降了76%,而豚类自然保护区只有9处,保护形势比大熊猫严峻得多。
近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印发通知,批准从安徽和湖北的保护区内迁出14头江豚到广东珠海长隆和上海海昌极地海洋世界。“迁水族馆”繁育是否可行、需求是否迫切?日前,在湖北武汉举行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上,长江江豚的保护策略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焦点。
人工繁育与迁地保护相辅相成
“在森林里保护大熊猫可以进行封闭式保护,但长江系统十分复杂,水生生物保护主管部门在长江中的话语权有限,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阻力很大。”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感慨。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衰减是多种人类活动造成的共同结果,如拦河筑坝阻隔了鱼类的洄游通道,造成长江江豚食物匮乏;水域污染降低其生殖能力;交通航运和捕鱼活动导致误伤等。“长江江豚是长江流域的旗舰物种,其种群数量是能将长江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牵起来的一个重要指标。”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强调。
“在过去多是搞江段保护,划江段保护区,但保护区内通航不断,食物匮缺的问题也没有解决,效果不理想。”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看来,现阶段应以自然迁地保护为主,让长江江豚在相对封闭,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长江故道中生存下来,并通过不同保护地交换个体的方式维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九曲回肠”的长江经自然冲刷或人工的裁弯取直后,原先的航道成了一片“无人打扰”的长江故道,为长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提供了一片休养生息的天地。
目前,湖北天鹅洲、何王庙和安庆西江等三处自然迁地保护区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超100头,形成了自然繁殖种群。许多民间保护人士质疑,既然迁地保护成果丰硕,为何要让长江江豚“背井离乡”迁入水族馆?赵依民解释,治理好长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长江江豚这个种保存下来。“2008年的冰雪灾害差点让天鹅洲的长江江豚全军覆没,因此多种保护手段应当齐头并进,‘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水族馆进行长江江豚人工繁育可以起到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作用,是对迁地保护的一种补充手段,两者并不矛盾。” 赵依民表示,长江办正在和各地政府积极协调,计划于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地新增5处保护区。
幼豚成活率低 科研水平亟待提高
“2005年7月5日出生,存活;2007年6月2日出生,50天后死亡;2008年7月5日出生,5天后死亡……2018年6月2日出生,成活。”这组数据是长江江豚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记录,13年来出生9头,成活2头。
针对人工环境下小江豚成活率不高的问题,一位鲸豚类专家告诉记者:“幼豚每小时需要哺乳4到6次,一旦江豚妈妈缺奶,就需要采取人工哺乳的方式,但这面临两方面的风险,一是人工乳配方的不完善,二是频繁人为干扰会对小江豚造成强烈的刺激。”
“长江江豚的人工繁殖并不存在技术瓶颈,幼豚的成活率低主要是受限于人工环境的不足,水族馆环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位自然保护组织的研究人员向记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长江江豚孕期超过一年,每胎仅产一子,想通过捕捞野生长江江豚进行人工繁育,以达到种群复壮的目的,很可能弄巧成拙,对为数不多的野外种群造成伤害。”
据介绍,我国建立的大熊猫科学专家库人数超过百人,但全国从事“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研究的专家仅10余人,科研水平亟待加强。“长江江豚的科研到处都是空白,人工繁育技术进展缓慢,为这个种的灭绝埋下了隐患。”李彦亮提醒道。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先锋表示,水生所白鱀豚馆近年来利用饲养种群开展了大量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生态学等基础研究,为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如今正在讨论的长江江豚进水族馆增添了信心和希望。
记者发现,在水族馆开展野生水生哺乳动物的繁育和科研工作有不少成功先例:本次参与繁育长江江豚的两家水族馆5年以来繁殖了超过10头瓶鼻海豚;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与海洋馆合作研究斑海豹的洄游路径和行为习惯。“长江江豚进水族馆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也会参与科研,成果三方共享。”赵依民说。
提高公众对长江江豚的关注度
公众关注是推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长江江豚进水族馆能否让公众认识江豚,保护江豚?水族馆能否承担传播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重担?
“我国水族馆饲养的瓶鼻海豚超过500头,南瓶鼻海豚超过300头,白鲸约300头,鲸豚类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是世界第一。”张先锋认为,水族馆是水下世界的窗口,把人和水下自然界联系了起来,是不可替代的科普平台。
也有动物保护人士对江豚进水族馆能起到的科普效果提出质疑:“水族馆中活动空间狭小,承受着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的鲸豚类动物会出现各种刻板行为,身上往往遍布着互相攻击的咬痕。”
“在以动物表演为卖点的水族馆中,人们往往会以看小丑的心态来看动物,虽然长江江豚不参与表演,但能起到的教育意义或许有限。”这名保护人士希望能将长江江豚进水族馆的争论,化作推动水族馆行业逐步取消动物表演,加强科普教育的重要契机。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郭立鹤补充,长江江豚进水族馆可以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观念,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教育。他也提醒道:“迁水族馆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但栖息地保护是根本之道,保护长江江豚目的不仅是保护物种,更是为了保护长江的整体生态环境。”
李彦亮表示,我国有200多家海洋馆,数量占全球的40%,接待游客能力超过世界一半。应当把这些场所合理利用起来,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科普宣传工作,让公众在轻松快乐的游览中,从看到江豚、认识江豚,自发转化为喜欢江豚、保护江豚。
“保护的手段,保护的认识应当是多样化的,只要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长江江豚的保护就有希望。”赵依民说。
(本报记者 周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