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平:卫星总装是“一锤子买卖”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3-21 14:08:12
浏览

 
 
许国平:卫星总装是“一锤子买卖”  
 

许国平:卫星总装是“一锤子买卖”

许国平: 对于我来说,这个工作没有试错的机会,一旦“上天”,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可逆的,没有任何机会可以进行维修,这是很严格的要求。

“小卫星是卫星总体单位,我负责卫星总装工作,已经干了十年。科学领域的工匠精神是什么样?其实我也说不太好,我只是负责干活的。”面对《中国科学报》的采访,许国平以谦虚朴实的语言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定位。

对差错“零容忍”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是我国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单位之一,成立15年成功发射43颗卫星,被称为“小卫星的摇篮”,这里是许国平“干活”的地方。

被他简单称为“干活”的事情事实上一点都不简单。作为奋战在卫星总装第一线的技术工程师,从2004年进入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至今,许国平“经手”总装的卫星从创新系列通信卫星到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从40公斤的神舟七号伴星到1.86吨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从2013年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到去年10月15日刚成功发射的第三十九、第四十颗北斗导航卫星,共计参与总装、试验、发射17颗卫星。

总装是怎样的工作?许国平向《中国科学报》介绍道,“相当于把所有测试好的单机,按照图纸和技术要求组装成合格的卫星产品,要符合所有的力学和性能要求。”这就意味着总装技师对“机热”(机装、装、热装)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所了解。

“航天科学毕竟是很严谨的事情,和普通工业不一样。”许国平告诉《中国科学报》。在普通人看来,航天事业比较神秘,戴着“揭不开的面纱”。不过,在他看来,总装工作在技术难度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与真正的“高精尖”还有一定的差距。

“没那么高精尖,但是要比其他行业投入更大的耐心和细致。”许国平说,“航天产品不像汽车等精密技术或机床类产品,可以通过后期干预来调整最初输入,可以不断修正,换言之,这些产品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容错的。但航天飞行器是要求零差错的,一个很小的螺丝钉的失误都可能造成毁灭性灾难。”

许国平告诉《中国科学报》,“对于我来说,这个工作没有试错的机会,一旦‘上天’,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可逆的,没有任何机会可以进行维修,这是很严格的要求。”

许国平表示,单纯把图纸给别人看,可能并不复杂,“但是没有试错的机会,关注度就不太一样”。他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他们来说,更能体现这句话的价值,“就是一锤子买卖,一旦做完,就没有‘反悔’的机会了”。

永远在现场

事实上,从一开始设计师交手的零件到组装成完整的卫星产品并不是总装工作的全部。许国平表示,“组装好的产品完成各种地面试验,一直到它装到火箭上,甚至目送它上天”,这都属于他们工作的重要部分。

除了“重复劳动、枯燥乏味”等特点,“危险”也是许国平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卫星发射前要在火箭上进行不间断的充作业,须在发射前30分钟内拔除脱插,并撤离塔架。

火箭发射刻不容缓,一旦点火周围人员将无一幸免,哪怕在不点火的情况下,燃料一旦有泄漏就会造成严重的肼中毒。难怪许国平说,做这份工作需要成为“三好”工作者,即专业素质好、身体素质好、心理素质好。他进一步解释道,技术上要求过硬,要满足工作的专业性;要对身体管控好,不能因为生病引起操作失误;对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不能有个人想法,不能有临场发挥,要严格按照流程走。

面对现场的危险,许国平总是自告奋勇成为最后一批撤离人员,指挥大家有条不紊地完成撤离,总是战斗在最前线,坚持“永远在现场”。

“第一次去的时候,因为站的地方离地太高,脚都在不停地抖。”许国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时候火箭发射塔架已经展开,只有卫星周围的活动平台还处于合拢状态,有工作人员操作。如果发生爆炸,毫不夸张地说,附近的人将无人幸免。”谈到这里,他不由自主地感慨起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带给他们这些工作人员的“保护”。

如今,经历过多次卫星发射后,许国平俨然已是“沙场老兵”。他笑着说,“现在带新人一起去现场,必须‘身先士卒’,告诉‘小伙伴们’没啥可怕的,只要认真操作,看清楚脚下的路,就不会出事。”

即使经验丰富,许国平依然不敢掉以轻心。“不可以把任何东西留在火箭内,所有工具都要绑上绳子,甚至包括眼镜……”与年轻人克服紧张心理不同,现在,他要做的事情更多的是追求细节的极致。

“敬畏之心必须一直都有。”许国平说。

《中国科学报》 (2019-03-21 第8版 装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