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令希:知行并重的科教人生
钱令希:知行并重的科教人生
1937年冬,钱令希(后排左3)与同学赴法国北部进行地质旅行
1939年,钱令希(左4)在叙昆铁路的建设中
1975年秋,钱令希(左2)与设计组成员等在商讨鲇鱼湾油港栈桥吊装问题。
20世纪90年代,耄耋之年的钱令希仍钟情三尺讲台。
■王细荣
钱令希(1916—2009)
著名工程力学家和教育家。结构力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密切结合的先行者,提出发展计算力学,倡导结构优化,运用工程力学在桥梁工程、水利工程、舰船工程、港湾工程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与同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的胞兄、物理学家钱临照,水利学家钱正英被誉为中国科技界的“小三钱”。善于教书育人,爱护人才,培养了几代优秀的力学家。2009年4月20日,钱令希因病医治无效,在大连逝世。
“力学泰斗,自幼立志报国,知行并重,造桥、筑坝、建港,引领计算力学,誉满神州;一代宗师,毕生教书育人,慧眼独具,爱才、识才、育才,赢得桃李满园,天下芬芳。”这副挽联,乃钱令希院士93载科教人生的真实写照。
“慎起步”的求学之路
钱令希1916年7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里镇钱氏亲仁堂,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鏐的第三十六代后裔。钱令希出身书香门第,父亲钱伯圭早年受中西方文化双重影响,富于革命精神,一生崇教尚义,对儿子的管教十分严格;母亲华开森是无锡荡口人,其父亲与弟弟也都是饱学之士;胞兄钱临照年长钱令希10岁,早年就读上海大同大学、留学英伦,是我国金属晶体范性形变和晶体缺陷研究以及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1921年8月,刚满5周岁的钱令希入读父亲钱伯圭等在十几年前创办的鸿声里小学(原名“南下初等学堂”,1949年后先后更名为“鸿声小学”“鸿声中心小学”),开始了正式的求学之路。1925年8月,在父亲的授意下,钱令希离家进入位于家乡附近梅村镇的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住读。该校创办于1913年,是新学制(史称“壬子学制”)下无锡县新创办的6所高等小学之一,教学上特别注重国文、英文和算术。当时,钱令希的舅父华澄波任该校校长。钱令希受到舅父的特别关照,还与舅父同睡一床,耳濡目染,颇受舅父“深入浅出”讲授特点的影响。钱令希刚上小学时,名字还是父亲所赐的“临熹”,这对年幼的钱令希来说,用毛笔书写起来,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名字较为吃力,怎么也写不好,于是舅舅想了一个办法,取“临熹”谐音,更名为“令希”。钱令希后来形成的学术研究风格里含有“化繁为简”的特点,或许与其舅父对他的名字更改有关。
1927年8月,钱令希考取了新组建的第四中山大学区苏州中学初中部一年级正取生。钱令希来自乡下,乍到苏州,他对城市的一切感到新鲜,贪玩影响了学习。一年下来,英文26个字母都背不下来,历史还考了个不及格。钱令希顿感问题严重,想换个学校就读,最好还是不学英语的学校。
1928年8月上旬,上海的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1931年更名为“中法国立工学院”)中学部开始广告招生,当时在上海大同大学上学的哥哥钱临照暑假回家时将此消息告诉了钱令希。尽管当时学校规定附属的高中部只招收至少读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但钱令希还是决定一试。于是他专心备考,集中精力认真读书,最后竟然产生了自己没敢想的结果——跳级考上了。钱令希晚年在回顾自己这段“问题严重”的初中一年级读书生活时说:“学习如同在硬木头上钻螺丝钉,开头先要搞正方向,锤它几下,然后拧起来就顺利了。否则钉子站得不稳不正,拧起来必然歪歪扭扭,连劲也使不上。求学之道慎起步啊!”
1928年9月,钱令希在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附属高中部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涯。在通过一年的法文补习班、3年的高中学习后,他于1932年8月又直升中法国立工学院大学部。该校的课程设置力求与法国、比利时等国的工业大学有同等程度,前两年不分系和专业,仅教授工业公共科目。1934年8月,钱令希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进入土木工程系学习。两年后,他以全系总评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直接取得中比庚款项目资助赴比利时留学的资格。
1936年9月,钱令希经过暑期稍事休整后,在上海登上法国邮船公司“杜美总统号”轮船前往法国马赛,10月抵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注册入学比京大学(即布鲁塞尔自由大学)。钱令希就读该校应用科学院,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进入相对轻松的土木系研究生班,二是攻读5年制的土木系大学四、五年级课程。钱令希来比利时留学是想学些本领,于是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认为研究生班不够踏实,而进入大学四、五年级学习,可以实实在在地研读他们大学正规课程,好好学习他们的技术知识。
由于在中法国立工学院打下坚实的法文和专业基础,再加上勤奋好学,钱令希在比京大学两年的学习比较顺利:第一学年成绩为优等,毕业时成绩为最优等,是班上第二名,获得最优等土木工程师学位。
从比京大学毕业后,钱令希本打算在国外继续实习一年,但考虑到中国国内抗战正酣,许多工程上马急需各方人才,便于1938年初秋取道越南海防回到了祖国大后方云南昆明。
西南大后方崭露头角